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地方 诗渡瓜洲开启"百宝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扬州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焦秋利/摄
 
    扬州有30058个地名

    最近,全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全部完成,这是30年来的第二次普查,涉及市及所辖7个县(市、区)、90个乡镇和街道、282个部门、单位,共调查、收集11个大类、68个子类30058条地名信息,也就是说扬州现在有30058个地名。今起,本报开设“扬州地名故事”专栏,为您讲述扬州地名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今天推出第一篇——瓜洲。

    22日,农历腊月初八,我们坐16路公交到瓜洲古渡下车,向东直接进入瓜洲镇区。在这个农历的节日去瓜洲,虽不是刻意选择,但在我们的想象里,有着1700年历史的瓜洲仍然生活在农历里。

    它像一只躺在江边的西瓜

    徐振宇,瓜洲镇文化站站长,他参与编写的《瓜洲》一书中,引用了一幅清代《瓜洲续志》的地图。这是一幅瓜洲全城图,里面描绘的瓜洲城不是方的,而是一个椭圆。隋代以前,扬子津为临江渡口。随着长江口向东延伸,泥沙不断在扬子与京口之间淤积,江中沙洲日增,晋时露出水面,并不断扩大,因其形状如“瓜”,人们就将其称为瓜洲。唐前期沙洲北移,至唐中叶与北岸的扬子连成一片,使北岸向南推移了二十余里。现在我们知道,瓜洲城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它在江水的冲刷下,变得如此圆滑,看这一幅瓜洲全城图,它真像一只躺在江边瓜田里的西瓜,随时都有可能滑到江里去。

    瓜洲的兴盛源于伊娄河的开凿,这要归功于润州刺史齐浣。运河的开凿,渡口的通航,使得瓜洲日益繁荣,成了“商贾云集,冠盖络绎,居民殷阜,宅第蝉联,甲于扬郡”的“江北第一雄镇”。在瓜洲闸区门口,徐振宇指着北边的一段河道说,这就是唐朝的瓜洲运河,就剩下这么一截了。

    小学到大学课本

    都能读到的地名

    “真正让瓜洲名扬四海的,无疑是从唐开始,183位诗人留下的近千首诗词。”徐振宇说,瓜洲渡因此被称为“诗渡”。张祜《题金陵渡》无疑是客愁杰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全唐”,白居易的《长相思》写尽离别情愁,陆游以《书愤》倾泻满腔郁愤,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更是千古传诵,让天下人皆知瓜洲。这些,都让古瓜洲成为一个永不磨灭的历史符号,注入历代人的灵魂之中。

    徐振宇说,从小学到大学课本里都可以读到瓜洲,瓜洲也成为小学到大学课本唯一都出现的乡镇地名。

    瓜洲正在还原应有的光芒

    清朝年间,长江主流受高资江岸顶托,由南汊折向东北,致使瓜洲一带江岸受冲。康熙年间,瓜洲开始坍江。光绪十年(1884年),瓜洲城全部坍入江中,古迹无存,原古城的居民迁入西北部的四里铺,这也就是今日的瓜洲镇。

    瓜洲古渡风景区设在瓜洲闸区内,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处,里面林木森森,曲径通幽,颓败得恰到好处。银岭塔、沉香亭、观潮亭……这些景点虽然是后人重建,却也让人好一阵怀想,那思古的幽情,像当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砸出的一圈一圈涟漪。在润扬森林公园,我们看到了飞架三州(洲)的长江大桥。这个下午,我们完成了一次今古瓜洲的穿越之旅。

    我们在网上搜到一则去年5月份的消息:瓜洲古镇国际旅游度假区将重点打造高88米的“长江第一楼”——大观楼,“滨江特色酒吧街”、“民俗文化商业街”、“运河风情休闲街”等“一楼三街”,展示瓜洲的历史文化,再现古镇的商贸繁荣。

    现在的瓜洲,其实是在“打捞”和“开启”杜十娘沉入江底的那只百宝箱。而坍入江底的古瓜洲,又何尝不是一只百宝箱?这个青铜器一样的地名,需要擦掉上面的铜绿,还原应有的光芒。   记者焦秋利见习记者宋超超策划陆树茂

    瓜洲名片

    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瓜洲,是京杭大运河入长江的重要通道之一。瓜洲是历史文化名镇,始于晋,盛于唐,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素有“江北重镇、千年古镇”之称,北距扬州市区12公里,南与镇江市区隔江相望。现在瓜洲镇46.2平方公里,人口5.8万,辖11个村、3个居委会。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