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三绝诗书画一墙天地人 常德诗墙提升城市品位(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期,第五届zhongguo·常德诗人节拉开帷幕,18名首批常德诗墙建设者被授予“诗墙建设功臣”称号。陈锡纯、刘先、满大启、赖汉屏、杨万柱等5名功臣带着对诗墙的无限眷念离开了尘世,只得由他们的家属代领奖牌。诗墙修建工程总负责、84岁的杨杰老人在杨万柱女儿的搀扶下,来到领奖台,老人颤巍巍地接过闪着金光的奖牌,枯瘦的手轻轻
抚摸着,浑浊的双眼泪花闪动。大屏幕上播放着诗墙建设十年的历史痕迹,播放着他们心中抹不去的回忆……
“我的诗歌绝不能上墙!”
1991年,湖南省常德市政协委员伍顺生奇思妙想,提交了《关于结合整治护城防洪大堤兴建“常德诗墙”的建议》提案,这个提案让常德踏上了浪漫而艰辛的建设诗墙文化之旅。当年,原中共常德地委宣传部部长杨杰受市长之命担任诗墙工程建设的总负责,那时他已经65岁。在他的带领下,一群退休老人开启了一段伟大的文化集结。
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他们就把沅水大桥北引桥的桥洞用砖围成一圈当房,两扇竹片拼成大门,合着滚滚车轮碾过的声音,伴着桥下沅水的吟唱,老人们快乐地与诗人对话。
杨杰不仅负责诗墙建设的总协调工作,还肩负着选诗的艰巨任务。作为武陵诗社的社长,杨杰发动诗社的有关人员一起收集诗词。为了校阅诗稿,他将自家的阳台改做工作室,召集大伙一干又是10个月。正当大家都紧张工作时,一些风凉话也传开了。有人说,建诗墙就是几个文人给自己做传立碑。杨杰一笑,没有作答。别人哪里知道,文学功底深厚,专工诗词的他,好几首诗都被中华诗词学会的权威专家看中,认为符合诗歌上墙的要求,但都被他拒绝了。“我的诗歌绝不能上墙。我是诗墙的总负责,别人会怎么看我?!”面对别人的质疑,杨老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释。
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常德市政协常委、zhongguo农工民主dang常德市副主委赖汉屏是武陵诗社的发起者之一,接受诗墙建设任务时,已经70岁。他不仅负责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遴选常德地方的优秀诗篇,解析疑难史实,还负责诗词丛书的总校审。在诗墙简陋的办公室里,赖汉屏戴着老花镜,并借助放大镜,跨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诗人做近距离的心灵交流。
为了确保诗墙建设的高质量,这群老人还请来霍松林、毕朔望、羊春秋担任诗词顾问;沈鹏、李铎、佟韦、颜家龙担任书法顾问;周令钊、陈若菊、陈白一、黄铁山任美术顾问;霍松林、毕朔望、羊春秋、毛大风、丁芒、林从龙、刘人寿担任诗词总评委;未央、李元洛、彭燕郊、于沙担任新诗总评委;彭燕郊、张铁夫担任外国新诗总评委。

如今的常德诗墙,蔚为壮观。本报通讯员唐大柏摄
高水平的评委阵营为诗墙把好了一道道关口,提高了常德诗墙的文化品位。
常德诗墙上墙的1300多首诗词,是从15万首诗词中淘洗出来的金子,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常德历史文化的大盘点大挖掘。
“我不是为了钱而干!”
1994年,诗墙修建工程进入篆刻阶段。田工是诗墙建设的第一批字模雕刻师,也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个。他右腿高位截肢,是一等伤残军人,家庭经济十分拮据。起初在诗墙工作时,没有一分钱报酬,直到1995年每月才有200元补贴。家人劝他找个赚钱的事情做。他却说:“我不是为了钱而干,就是没有钱我也干!”第一次领到补发的半年补贴费时,他立即捐出1000元购买诗墙用的切割机。16年里,“嘚嘚嘚”,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成为了沅水岸边寻常的音符。常德诗墙总共1475幅碑刻中他完成了368幅书法碑字模的雕刻工作,共计雕刻了30726字。
老艺术家张弓,书画双工,他的画作曾在澳大利亚卖出数万元。为了绘制示意图,他耗时一个多月,多次修改。诗墙给了他1000元工本费,他却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市青少年书法学校。
“当初干这个事情,就不是冲着钱来的,而是冲着一份责任!”诗墙建设综合组组长陈国安平静地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