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从古到今说婚姻 婚俗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汉字是象形文字,通过拆字,常常可以了解该字的来龙去脉,甚至分析出其在远古时代的DNA。汉代《白虎通义·嫁娶篇》中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这话的意思是说,由于古时候婚礼是在黄昏举行的,所以有了“婚姻”的说法。
如今的迎亲仪式一般在中午之前就完成了。但古时候连路灯都没有,婚礼为什么要捱到黄昏才开始呢?原来,这是远古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在母系社会,女人是“甲方”,男人是“乙方”,不存在嫁娶问题。而且女人坐镇主场,无须为了结婚而搬到婆家。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演变过程中,一部分男人渐渐产生了大男子zhuyi的想法,可是,这种想法又没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于是,胆大的就只能仗着自己生理上身强体壮的优势而去抢。选择什么时间下手呢?月黑风高固然更容易得手,但那年月照明条件太差,万一一不留神抢回来一个老大妈,就追悔莫及了。于是,半明半暗的黄昏成了最佳时段。抢亲时,单qiang匹马的话,难度很大,通常要带上几个伙伴作为帮手。日后,这些帮手就演变成了伴郎、傧相。新娘抢到手以后,“革命”尚未成功,因为女方肯定会派人到处寻找,张贴寻人启事。所以男方会把抢来的女子隐藏在家里,一个月后,生米煮成了熟饭,这才大大方方向人们“公示”,此时,女方家族也不得不接受这个既成事实。这一个月,就是“蜜月”的来源。
等到父系社会“站稳”了脚跟,野蛮的“抢婚”不再是婚姻的主旋律,大家都开始注意素质了。于是经济手段取代了暴力手段,开始出现聘礼。聘礼相当于签(婚姻)合同前下的定金,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中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俪皮是指两张鹿皮。现在夫妻也称“伉俪”,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到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又向前发展了,彩礼中开始出现了手工艺品——丝帛。那时有颜色的丝帛叫“币”,后来被称为“彩”。于是,聘礼有了一个新的俗称“彩礼”,并一直沿用至今。
通常,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共同发展的,随着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君子耻言利”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聘礼成了一种让人尴尬的东西。婚嫁双方既想讨价还价,又觉得这样做像在经商做买卖,非常不雅,于是媒人这个中介行业日渐兴旺起来。通过中介,双方可以直抒胸臆,而不必扭扭捏捏,也免得正面交锋、形象不雅。最后,谈不拢拉倒;谈拢了家长相约见面,其乐融融,彼此都是君子。对于社会,媒人行业的长盛不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业人员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妇女,原本属于就业困难群体。所以,媒人这个职业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一桩婚事只需要一个媒婆,相比之下,婚庆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婚礼需要乐队,需要轿夫。按规矩,古代平民只能坐两名轿夫抬的青布小轿。然而,遇到婚事,就被允许坐四抬、八抬的“花轿”。看看清朝的“公务用轿”规定,凡三品以上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可见结婚享受了怎样的“zhengzhi特权”,老百姓一生能这样过上一把“官瘾”,终身难忘。结婚用轿数量一般是一至三顶。假如只有一顶,肯定是红轿;二顶则一红一绿;三顶一红二绿。新娘一律坐红轿,迎亲、送亲的太太坐绿轿;二婚新娘则只能坐一顶绿轿。轿前仪仗队也享受官员标准,旗、牌、伞、扇、金瓜、钺斧、朝天镫……时至今日,这种形式依然延续着,只不过,轿子变成了名牌小汽车,比如“奔驰”、“宝马”、“劳斯莱斯”,多数新郎新娘平日享用不起这些车,通常一生也就过这一把瘾。
在今人印象中,结婚时,一般男方比女方花费要多。不过,如果生在宋朝,嫁女远比娶妇要费钱。范仲淹开办义庄之初规定,族人嫁女可领30贯钱,儿子娶妇则为20贯钱,可见一斑。据有关专家考证,宋代富农给女儿的奁田数大约在60~70亩左右,一般平民嫁女花费几百上千贯钱很平常,而官员嫁女嫁资高达十万、数十万者亦不鲜见。公主出嫁,朝廷赐给驸马的嫁娶资用“倍于亲王聘礼”。吕祖谦的《宗法条目》记载:嫁女费用一百贯,娶妇五十贯,嫁资倍于娶费。
在宋朝的男性公民可以收获婚姻“贸易顺差”之时,北方的契丹族、女真族人还保留着收继婚的习俗。收继婚,简单地说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个女子嫁入某个家族,就永远不能出来了。她老公死了,她就得改嫁给老公兄弟中的某个人,或者嫁给除了亲生儿子以外的某个晚辈。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了女真族的这种婚俗:“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在婚俗的“设计理念”上,不同民族常常撞车,“英雄所见略同”。匈奴、乌桓、突厥、契丹等民族都曾实行过这种“妻后母、抱寡嫂”的收继婚习俗。犹太人早期也曾如此。其实,这种婚俗的核心思想就是保证家族内部的财产不流失,未成年男孩不因寡母改嫁而改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情感、人伦的重要性才更加显现出来。收继婚习俗随着各民族的进化,最后都相继消失了。
婚姻总是与财产、经济挂钩,不免就把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弄得相当庸俗。爱情是浪漫的,婚姻却是现实的。千百年来,这种无奈困扰着许多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也是无可奈何。古时候人们结婚早,女孩十四五岁、男孩十八九岁就可以成婚。婚后很快又有了孩子,两个大孩子带着一个小孩子,这样的家庭经济上肯定难以良性运转,所以,不得不通过各种形式,由双方父母注入原始资本金,一个小家庭才能平稳度过最初的几年。
到了现代,结婚年龄一推再推,按说,大多数男女结婚时,经济已经可以自立了,可是,房价居高不下,国人多又奉行无房不结婚的原则,所以,还得靠双方父母注资,不过,已经不需要通过聘礼、彩礼、嫁妆这样的形式绕圈子了,直接从银行卡上划账最干脆。而且,如今的君子不觉得言利有什么可耻,所以媒人也大多失业了,四零五零的女同志重新成为了就业困难人群。(朱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