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南京老城历经4年拆保之争有望被立法保护(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转折
把敬畏之心刻在城市基石
2009年8月17日,老城南的“拆保”之战终于迎来历史性转折。
那个酷暑时节,南京市规划局召开“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专家座谈会”——这就是南京“古都卫士”们认为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817会议”。会议座谈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草案)》中明确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采用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2010年1月,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之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报告特别提到对老城南等三大片区要全面保护,要“推进老城南历史街区、风貌区的保护、利用、改造和复兴”。
2010年7月28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老城南终于手握法律之盾。同年12月1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12月15日,《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面向公众征求意见。
这部《条例》的核心就是“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十六字原则,并提出“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杨永泉,南京市地方志研究专家,在2002年第一个提出要建立南京古城保护区。他认为,《条例》最重要的是提出并贯彻了“整体保护”的理念,让南京老城残存的历史风貌能相对完整保存。薛冰更认为,过去古城区保护改造,为了资金“就地平衡”,通常交给企业运作,而企业总是逐利的,商业开发的思路不会变。因此,《条例》强调整体保护“政府主导”,是一个关键。
尾声
老城“缩水”遗憾还在发生
然而,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并没有纳入保护范围。
走进木屐巷7号,一座保存十分完好的三进院落展现在面前。80岁的王瑞华老人说,这座院子传到自己已是四代了。斑驳的木制门窗、雕花的瓦当,默默见证着院落的历史变迁。在第三进堂屋上方,还保存着南京几无仅存的祖宗阁。在老城南,保存如此完好的传统院落也已罕见。
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元素的地方,却不在这次老城南规划方案保护之列。2003年,仓巷列入南京56个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而在去年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仓巷已经不在保护名单之列。
“像这样的街巷在南京还有几条?再不严加保护,老街巷很快就会消失。”薛冰还在四处呼吁。
仓巷在保护规划上的悄然消失,反映的是南京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大面积缩水的基本事实。2003年编制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在南京老城划出56个历史文化保护区。而在2009年修编的新《总体规划》中,老城只剩下8片“历史文化街区”和15片“风貌区”,而且历史文化街区的面积也大幅缩水。
规划编制部门解释是由于文物和古建筑较少,许多区域已达不到历史文化街区的要求。然而,有专家表示,保护区面积缩水与近年的大拆大建有关。
南京大学历史系周学鹰教授等专家为此呼吁:政府部门应将文物古迹、历史遗存全面地普查出来,在规划中保护起来,在城市建设中严格按照规划执行起来,南京不能在有了法律保障后再留有遗憾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