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英语在香港“老”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午后的阳光斜射在香港《南华早报》总编辑刘志权的办公桌上,桌上是一字铺开的英文报章。在办公室入口处的醒目位置,摆满了同事送给他的手绘漫画,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英文字母。刘志权微笑着告诉记者,英语是这里的“官方”语言。

回归十年 英语市场价值依然巨大

十年来,英语在《南华早报》这家香港首屈一指的英文报馆里一直“主打天下”,但在港人心目中,英语的地位有无变化,在普通话受宠的今天,英语有否被“冷落”,英语“老”了吗?

刘志权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肯定地表示,回归以来,随着香港与内地交往日趋频密,港人普通话进步是事实,但英语的市场价值仍然巨大。

他解释说,随着教育普及,目前香港会讲英文的市民其实是越来越多,这其中,可以讲一点英语的市民人数亦在上升,而这些人讲的英语不一定都十分标准,这可能会令人产生港人“英语退化”的错觉,但事实上,英语在香港的市场价值没有改变。

在香港激烈的报业竞争市场中,目前《南华早报》发行量在十万至十一万份之间,与前些年的九万多份相比,略有提高。较为稳定的发行量是为佐证之一,英语在这座国际大都市依然不“老”。

刘志权信心十足地表示,香港作为中西汇集和zhongguo最开放的城市,是zhongguo与世界的桥梁。“香港地位特殊,就语言而言,未来仍需‘中英俱备’,这一点毋庸置疑。”

言论ziyou无改 “该赞就赞,该骂就骂”

“没有一种声音,香港报业一定要听”,这是入行二十多年的刘志权的最大感触之一。

“香港‘九七’回归,你问我有无担忧,答案是没有大的担忧”,刘志权坦承作答:回归十年,《南华早报》仍是“该赞就赞,该骂就骂”,不过,有时却难免“两面不是人”,“保守的人心说你放任,放任的人又说你保守”,刘志权言毕哈哈大笑。

《南华早报》历史悠久,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份报纸曾转入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手中,后又被商人郭鹤年买下。

对于“商人办报”会否影响新闻独立的问题,刘志权又是爽朗一笑,并连连摇头表示,“郭先生没有日常指示。”

“zhongguo是最大的新闻”

“现时的《南华早报》是‘立足香港,放眼全国’,随着zhongguo的崛起,全世界都渴望了解zhongguo,zhongguo是最大的新闻”,谈及内地发展,刘志权兴奋无比。

五年前,《南华早报》开始扩大内地新闻报道,“以前只有二个版,现在增加到三至五个版”,刘志权指着手中的报纸对记者说,“过去《南华早报》在内地只有几个记者,而现在,算上新闻助理,翻译,已达到了二十多人,从长远来看,《南华早报》还将尽量扩大在内地的新闻采访网络。”

虽然入行已可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并“掌舵”着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章,但刘志权却笑称自己是个随遇而安的人。自称在新闻圈里“走来走去”的他被问及新闻理想——“好好做个新闻工作者,工作尽心尽力”,答案朴实得一如其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