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古城引发争议 专家详解良渚三大疑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因为良渚古城的发现而沸腾起来,与此同时,对考古专家的异议也出现。河姆渡文化专家黄渭金对良渚成国一说持否定态度;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撰文称,慎言良渚文化改写中国文明史。针对争议,记者采访了中国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严文明和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

■5000
年是怎样推测出来的
宋建说:“经过多少年的积累,我们考古界一般都有一个陶器编年表,目前这个编年表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这个编年表就像一个标尺,能够测算出文物的年代。尤其是对古墓陪葬品年代的推测,误差不会超过100年。再加上运用高科技手段,年代推断误差只在50年左右。”
而从1936年良渚文物出土以来,良渚遗址出土了5000多件随葬玉器陶器等。考古界通过编年表对照并使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普遍认为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
考古人员对古城城墙的地层和城墙边泥土中的包含物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是良渚文化的产物。
宋建说,建筑良渚古城墙,在那个年代应该是规模庞大的工程,“4300年左右时期,良渚应该是出于落幕之际,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工程量。”而且,历代王朝,一般是在国家最强盛的时候大兴土木。因此,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

■为何说良渚已是“国”
古城所环绕的莫角山上有宫殿等级的基址,其西北角的反山上出土过刻有神人兽面纹的大玉琮等数百件玉石制器的王一级的墓葬,东北角是则有6、7米长的大方墓遗址,东南面出土过重要的大玉璧。“从前推测莫角山是中心,现在很明显,这些重要遗址都在古城内,城外则分布着祭坛、高等级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码头等遗迹。这是明显经过职能分工与布局规划的,意味着当时有个初步的国家组织。”严文明说。
这也是1986年考古专家认为良渚文化“已隐现国家的雏形”的原因所在,但始终缺少有力证据。
而古城的出现印证了老一辈考古专家的推断。“古城规模庞大,而且规划严谨。”宋建说,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机构,更需要长久不懈的努力才能难完成。而且汉字“国”与良渚古城布局有相似之处,所以推断良渚当时应该已经是一个国家了。
“良渚古城可看作是良渚文明的‘都城’。”严文明说,“这座令考古界期待已久的古城,对整个良渚遗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了睛后龙就活了。”

缘何说改写中国文明史前史
在夏朝至今4000多年前的历史推论下,依据前两个推测,这无疑说明良渚是夏朝之前的第一古国,“以目前考古情况而论,对比各地文化遗址的规模和文明程度,良渚古国确实是第一,而且是文明程度较高、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宋建说,国际考古界一直认为,文字是文明的最有力体现。殷墟正因为甲骨文的出现而得到认可。“甲骨文数量较大,已成体系,这说明甲骨文已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但文字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甲骨文之前是象形字,而象形字之前呢?良渚文化给予了体现。
目前,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共发现了10多个字,“这些字是图像,这正印证了中国汉字是从描绘外界物开始的。而良渚遗址出土的文字正处于从图像到象形的过渡期。”另外,殷商时期青铜器中发现与良渚文化相类似的“饕餮纹”,因此良渚文化可能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也正因为此,严文明表示,良渚文化从来没有消失过。“后世中国的主体文化继承了良渚文化很多因素。良渚文化对整个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现在我们发现了作为良渚文化‘首都’的古城。只有放在这么大的背景下,你才能想到这个城的发现有多重要。”

良渚三问】

良渚文化发达否?
谁也无法确切知道良渚文化发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但没有人不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所震撼。在出土的古器物中,玉器是出土量最多,最精美,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雕琢之精致让人叹为观止。有些花纹肉眼几乎难以看到,通过放大镜会发现,纹路清晰,制作精美。即使是今人用机器仿制也难以达到如此地步。

良渚人从哪里来?
在一些猜测中,良渚人跟传说中蚩尤所处时间地点比较吻合。蚩尤部族中有一支首领叫九黎的大部落联盟,分布范围包括了良渚文化的所有地域,因此,良渚人应该是九黎族中的一支。九黎崇拜鸟、兽图腾,而良渚人也有相似的崇拜。
还有一种猜测认为,越族人几经迁徙,逐渐地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所以良渚人的祖先是越族人。

良渚为何消失?
有人认为,公元前3000年,太湖平原除了少数高地和丘陵外,全部沦入汪洋之中。这次海侵对于良渚文化来说是毁灭性的,经历了千余年发展起来的良渚文化毁于一旦。
战争的说法只有一个,也就是良渚古国贵族首领的日渐奢糜,导致国力衰弱,在频繁的战争中走向了消亡。(记者郭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