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韩国《三国》进中国演出 诸葛亮由女角反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韩国《三国》进zhongguo
在韩国,每年的1月1日上午10点,电视台会准点播放美丑剧团的广场剧。就像zhongguo的"春晚"一样,广场剧已经成了韩国元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希望能够照搬韩国的模式,靠政府、工厂、企业埋单,让《三国志》深入到大城小镇,广场、社区、学校、工厂、村庄都可以演,免除门票与大众亲密接触。  
《三国志》总策划张小雪认为,韩国广场剧的成功模式值得借鉴。
但张小雪发现,广场剧这个模式要在zhongguo推广并不容易。虽然拿到了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下的演出批文,但他们在南京搭建舞台时还是遇到了麻烦。一天之内,城管、消防、公安、电力等部门都试图对他们收费。
他感叹:"幸亏是在江苏演出,是公益演出,要是在省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三国志》在韩国
在韩国,关羽和孔子并列为来自zhongguo的两个神。关羽庙是首尔的第五号文化财,每年举行一次祭祀。
60年来,韩国人孙振策的命运一直与《三国志》纠缠不清。孙振策最早接触《三国志》(实指《三国演义》),是在7岁以前。那时他还没上学,在庆州乡下爷爷的怀抱里听了许多三国故事。
因为喜欢三国,爷爷给自己儿子和孙子取的名字都与三国有关。“我爸爸叫孙秉吴(字又蜀);我们三兄弟的名字分别是孙振策、孙振权、孙振益,‘振’字是我们这一代在族谱里的排号。”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孙振策回忆说。
1950年代的韩国乡村,没有电视、电影,只有戏曲和杂技。戏曲里涉及到三国戏也不少,戏看得多了,孙振策就和小伙伴们自编自演,当时他最喜欢演的人物是关羽和赵子龙。
1954年,孙振策在永州国民小学看的是《三国志》连环画;1962年读中学时,译成韩文的《三国志》是写作范文和必读书目;大学放寒暑假时,收音机里和舞台上,都是三国题材的戏曲和广播连播;外出旅行时,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大小不一的关帝庙。孙振策甚至发现,韩国传统说唱艺术“清唱”最早流传下来的5首作品里,也有一首“赤壁歌”。
韩国的“三国热”持续了四百多年,细究起来,这个漫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据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李浩栽考证,早在16世纪末《三国志》就传入了韩国。17世纪的韩国小说家金万重在他的《西浦漫笔》里记述:“今所谓三国衍义者,出于元人罗贯中,壬辰后盛行于我东,妇孺皆口诵说。”
金万重指的“壬辰”是1592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壬辰兵乱”。当时的日本为扩张版图,向朝鲜半岛发起进攻,遭到李舜臣等韩国英雄的阻击后败退。在这样的背景下,从zhongguo传入的《三国志》恰好迎合了久经战乱的韩国人渴望英雄出现拯救国家的心理需要。
在四百年里,不同时期的韩国文人在罗贯中原著基础上翻译、改写,出现了三十多个版本的《三国志》和一千余种三国研究书籍。
孙振策最喜欢李文烈版的《三国志》。这个版本从1988年出版至今,已经销售了140多万套。
李文烈版《三国志》实际上是个改写本,在写作上受日本作家吉川英治1937年出版的《三国志》影响很大。吉川英治在罗贯中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加入了作者对当时中、日、韩三国zhengzhi时局的阐释,有很强的侵略扩张意识。
作为日本殖民文化的一部分,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被引进在日军占领下的韩国。因此,在今天的韩国,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也被韩国人看作日本对韩国进行文化控制的一个证据。
后来,韩国漫画家李嬉宰又把李文烈版《三国志》改成了10卷《漫画三国志》,在韩国市场上彻底打败了日本的《漫画三国志》。《朝鲜日报》称:“《三国志》是让孩子们熟悉英雄们的雄心、智慧、人格及信念的重要教材。”

广场剧在韩国
“我是在韩国吗?我们为什么只演西方的戏剧?我们难道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1981年1月1日,在首尔文化体育馆里,孙振策导演的第一部广场歌舞剧《许生传》登台亮相,并通过电视播出。
这出戏是孙振策为汉城文艺广播电视局成立20周年而创作的。
《许生传》是一部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的戏剧,讲述一个穷书生靠贩卖水果和马尾巴,从那些向皇帝溜须拍马的官员和贵族身上大赚其钱,并周济穷人的故事。
《许生传》杂糅了多种戏剧形式,载歌载舞、轻松质朴、诙谐夸张,在演出时不断与观众交流互动,首场演出大获成功。一些企业、财团也出钱冠名请孙振策带领剧团到各地演出,一个月里,观看《许生传》的观众高达20万人次。直播《许生传》的电视台接到观众电话、书信,要求电视台重播。
《许生传》如此受欢迎,也与时代背景有关:1980年代初的韩国,在军政府的独裁统治下,经济突飞猛进,城市日新月异,但老百姓并没有公平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贫富悬殊,而且到处是专制导致的腐败与不公。
“因为当时政府的审查,我们的艺术表达受到很大限制,不满、抗议只能藏在字里行间。好在韩国传统戏剧精神是用喜剧方式正话反说,让大家在笑的同时思考问题并得出答案。”
孙振策至今还记得年轻时看过的一个韩国传统戏:某个朝代,老百姓生活很艰难,但该戏不直接讲百姓没得吃没得穿,而是说有人饿得只好吃松树皮,看见自己的屎没有消化掉,他舍不得浪费就再去吃屎。
孙振策靠《许生传》赚了一大笔钱,填补了因长期上演严肃戏剧导致的剧团亏空。与他合作的汉城文艺广播电视局趁热打铁,从1981年到1986年在首尔文化体育馆演出,推出了《兔子传》、《懦夫传》、《李春风传》、《房子传》、《凤伊金先达》等广场歌舞剧。
“每年的1月1日上午10点,电视台会准点播放我们的广场剧,全国的老百姓都在家里看电视,几年下来,观看广场剧逐渐成为韩国公众的生活习惯,成了节日的一部分。”孙振策的广场剧持续热了26年。在此过程中,韩国从专制国家转变为民主国家,电影、音乐、戏剧、出版等也由政府管制、审查到ziyou、开放。
广场剧的成功,使得孙振策自信大增,他开始尝试彻底回归韩国戏剧传统。
“1970年代的韩国,从zhengzhi、经济到文化、艺术都是崇洋媚外,大部分戏剧都是西方的,演员把头发染成金发或银发,鼻子加高加勾,眼睛也画成西方人那样,甚至连说话的腔调都学西方人。”当时在前中央大学演剧系读书的孙振策,在“山河”剧团担任助理编导时没少排这样的戏。有一天,孙振策上厕所时,听着大街上传来的西方流行音乐,他突然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厌倦和怀疑。
“当时我想,我是在韩国吗?我们为什么只演西方的戏剧?我们难道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孙振策想起了小时候在乡村看过的韩国传统戏,开始深入研究韩国的假面具、扇舞、清唱等艺术样式,并有意识地一点点把传统艺术样式搬到自己的戏剧中。
1986年,孙振策创建了以表演韩国传统戏为主的美丑剧团。在接下来的20年里,美丑剧团改编了大量韩国经典文学作品,成了传播韩国艺术文化思想的代表。美丑剧团的剧目中,最不赚钱的戏是传统剧,每制作一部传统剧,可能会赔掉8000万到1亿左右韩元。“我们不会停掉传统剧,因为那才是纯正的戏剧。在我们的剧目中,韩国的传统剧演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此产生的赤字就靠广场剧来贴补。”孙振策说。

从韩国版到zhongguo版
“韩国人有一句话:‘阅三国不及十遍者,不与其论之’。韩国人实在太喜欢三国了。”
孙振策的“三国情结”在心里埋藏了近50年。直到2004年11月,他的美丑剧团才把《三国志》改编成广场剧,在韩国上演。
广场剧《三国志》仍然以魏、蜀、吴三国故事为主线,戏剧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演出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12个情节。为追求艺术效果,魏、蜀、吴的演员分别操韩国三大方言。
考虑到三国实际上是部男人戏,为了好看,韩国版《三国志》干脆让貂蝉和小乔、大乔一起出现。诸葛亮一角则由孙振策的夫人反串。
2007年6月25日,《三国志·吴》在zhongguo南京新城市广场首演。
作为孙振策的第24部广场歌舞剧,《三国志·吴》依旧载歌载舞,并融入了晚会、小品、综艺秀、电影的众多元素:舞台上出现了ziyou穿梭时空、跳进跳出的主持人,他时而与剧中历史人物对话攀谈,时而与现场观众促膝聊天;女版反串的诸葛亮一手轻摇羽扇,另一只手变起了魔术;戴着“火锅”造型帽子的刘备,顾不上和孙权、曹操争吵,色迷迷地和台下女观众套起了近乎。
为避免水土不服,在韩国裴三植的剧本基础上,江苏演艺集团又请来了zhongguo编剧史航、石巍,对剧本进行zhongguo化的转换改写,以求在艺术风格上继承韩国版的幽默、诙谐、讽刺、搞笑等特点。
三国时代,南京曾是东吴的都城。为讨好江苏观众,韩国版《三国志》在zhongguo变成了《三国志·吴》。剧情架构不变,但视角改成吴国人,因此删掉了与吴国无关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突出了周瑜、黄盖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还添加了孙坚得到玉玺和孙权宣布向南京进发的两出戏。
除了调整剧本,音乐部分也全部按照zhongguo风格重写。在听了近200张CD后,作曲赵皙衍花了5个月时间才完成全部音乐。
此外,幽默诙谐的台词是《三国志·吴》的一大亮点。三国的领军人物一出场,曹操就亲切地用“刘小备”、“孙小权”打起了招呼。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曹操为了拉拢孙权居然用上了无线电话,那边孙权为了躲避,捏着嗓子学起了“移动小秘书”——“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而诸如“炒股”、“忽悠”、“你太有才了”等等时髦用语更是层出不穷。
这正是孙振策一如既往所强调的,“为了让人们知道,我们讲的不单是历史故事,同时也是今天的故事,往戏里边添加这些东西,是为了让观众开心地笑,了解和平的珍贵,知道我们不应该为了权力和功名打打杀杀。这是我们《三国志·吴》的主题。”
因此,在《三国志·吴》最后一幕,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这些人的灵魂在滚滚东流的长江上重逢,反思过去的战争,顿悟和平的真谛。为了开发全国市场,孙振策和江苏演艺集团还准备调整剧本内容,在zhongguo北方演出时推出《三国志·魏》,在西南地区推出《三国志·蜀》。
按照主办方公布的计划,从今年8月份起,《三国志·吴》首先要在江苏省内演出100场。在未来的5年内,《三国志·吴》计划将在全国免费巡演1000场。江苏省演艺集团在购买音响器材、培训方面花了约450万元人民币,他们希望吸引到一些赞助商以弥补先期投资,至于能否赚到钱,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记者 张英 实习生 徐笑古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