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论家纵论上半年中国文学 网络文学处"三无"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由zhongguo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现状的文化解读——2007年上半年zhongguo文学国情论坛”,昨天在zhongguo社科院举行。《zhongguo文情报告》主编白烨主持,张炯、张颐武、陈晓明等十余位文学评论家对今年上半年zhongguo文学现状进行了解读和分析,80后、王朔等都成为关注的话题。

解读80
后 80
后渴望被主流关注
80后作者是昨天论坛上的热点之一,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胡平的观点是不要“神话”80后。鲁迅文学院针对80后写手的一份调查显示,80后写手最忌讳别人说他们完全市场化,非常渴望进入主流领域。“即使他们出版了再多的图书,也仍愿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作品。”他还指出,这些80后作者希望听到来自主流评论界的声音,“这些年轻人希望主流评论家能认真看他们的作品,对作品给出定位,哪怕是批评的声音也好。”但他同时也指出,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越是年纪大的评论家越不关注80后的作品。
今年4月,他们还召集包括郭敬明、张悦然、李傻傻等在内的很多作者召开座谈会,除了韩寒因故未参加外,几乎所有邀请的80后都参加了。“在会议上,谈到无论是参加作协,还是参加鲁迅文学院办的文学班,他们都很感兴趣。”

解读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需要文学批评
在论坛上,主持人白烨指出,目前,就对应于主流文坛的文学创作而言,文学批评已显出欠缺和薄弱来。“如80后写作这样影响甚大的文学现场,基本游弋在文学批评之外;大量在网上发布和流传的作品,更没有文学批评的足迹予以光顾,处于‘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他认为,这势必造成这些新的文学文化的芜杂、低俗,反过来又对文学和文化环境构成一定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他认为,创作愈是活跃,作品愈是繁杂,越需要文学批评的声音,但现在正好相反,文学批评在这方面,步子明显滞后,声音相当微弱。
而且他指出,现在的文学批评界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批评者居多,70年代的很少,80年代的几乎没有,“文学批评队伍势必后继乏人,这样的危险,已是现实的存在。”

解读王朔
王朔新作是“无谓之书”
上半年文学作品中,王朔的《我的千岁寒》备受关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表示,他曾对这本书充满期待,但读到时却很失望。“我曾在不同场合问过很多人,发现看完这本书的人很少。包括我自己,第一次也没读下去。”陈晓明耐着性子第二次捧起《我的千岁寒》时,他说自己终于弄懂了王朔的意图。
他认为,如从善意的角度看,王朔已不能忍受常规的书写,他要极端的书写。“就像多年前同样精明的刘震云,花六年写《故乡面和花朵》一样,市场反应与此前截然相反,那也是荒唐至极的行为。对于写作,对于文学本身,王朔与刘震云可谓异曲同工,恨铁不成钢,终至于有疯狂的写作。这就是无畏之书,也是‘无谓之书’,已无畏了,那么怎么写和写什么还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心之所致,随心所欲了。”
记者 赵明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