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江苏溧阳发现周敦颐后人 把《爱莲说》当家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出自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近千年来成为国人的励志名句。
  近年来,不少地方发现了周敦颐的后裔。鲜为人知的是,溧阳也有一个周敦颐后裔村,而他们的故事要从泥墙中发现的一箱族谱说起。
  拆老宅时发现族谱
  1987年,溧阳茶亭张家园农民周云龙准备拆了自家的老宅子,新建楼房。老宅是木柱泥墙,拆到中堂的泥墙时,钉耙碰到了泥墙里的一件硬物,“难道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周云龙有些欣喜。 
  “是个大木箱!”当周云龙看见大木箱上面还写着墨迹斑驳的“家谱”字样时,一下子就明白了,这箱子里的宝贝,是他们周家血脉的记录与传承。在此之前,他一直以为“文化大革命”中,父亲保管的家谱早就被抄走,原来老父亲将家谱藏在了泥墙中。
  周云龙想起小时候,族里的老辈人会跟他们说起,他们的祖先是周敦颐,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们家的这箱族谱,也是祖上卖掉了20多亩田产才“请”来的,是真正的传家宝。
  不过,拿到族谱后,周云龙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而是小心翼翼地保管了起来。直到最近,他动起了重修家谱的心思,才将这个秘密告诉其他族人。
  “文革”时期躲过一劫
  周云龙的小叔、现年70岁的周福传说,根据家谱记载,周敦颐原籍湖南道县,后曾迁居镇江,并在当地开枝散叶,其后世周元龙于元朝末年因避战乱迁徙至阳羡,即今天的宜兴上圩村,之后周元龙的子孙除了长子周应龙仍居上圩外,次子应麟、三子应凤分别迁徙至溧阳戴埠镇的颜巷里村、天目湖镇的张家园村。至此,周敦颐的后人们便在溧阳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下来。
  周氏子孙迁徙至张家园后,一直没有忘记先祖,可是早年的族谱早已遗失,让周家人深以为憾,直到光绪23年(1897年),族人周用瑜得知原来迁徙到颜巷里的周氏家族,不但保留了祖谱,而且修建了祠堂,遂卖了20多亩地,花重金请人续上了家谱。
  周用瑜过世后,族谱传到了他的侄子周福生手中。“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不让人毁掉族谱,周福生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个“妙招”,他把族谱封在了自家的泥墙中,这才躲过了一劫。
  记者近日在张家园见到了这套珍贵族谱。族谱存在一个长80厘米、高60厘米的木箱子内,木箱已经漆黑,据称也有百年之久。箱子内族谱,由于被精心保管,十几册族谱除了封面略旧以外,内页没有任何损坏。
  更难能可贵的是,光绪23年,祖上周用瑜卖掉良田续上的张家园族谱的手抄本历经了115年的岁月,竟然也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把《爱莲说》当家训
  周云龙告诉记者,如今生活在溧阳的周敦颐后人大多是一介平民。他说:“周敦颐的不少后代还保留着纪念周敦颐的祠堂,有的还特别喜欢在家族村落间种植荷花,后人们也把老祖宗的‘爱莲说’作为家训来传承。”
  在张家园,周家人在村民们看来,一个个都是好脾气,“他们总是和和气气,从来不跟村里人闹什么矛盾。他们家出了不少大学生,有学问的人,还有当上老板,可他们一个个都很低调。”     
  葛小林 李梦雅
  【相关链接】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重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