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殷切期望中国的孩子读《论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前几天我看到《新京报》有关孔子和《论语》的文化特刊以后,深感有必要说出肺腑之言与大家探讨。 
  毕飞宇先生认为,《论语》在他的心中首先是一部关于集体的书,它指导着zhongguo人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并最终失掉自己。我认为,毕先生的话,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因为读透《论语》之后,zhongguo人就会懂得如何在集体中生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各种关系。对于“最终失掉自己”这种论断我却不敢苟同。对此,我们可以从最容易失掉自己的为臣之道探讨一下(君臣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理解为任何时代的领导与下属)。
  从《论语》中可知,孔子心目中的君主,所倚重的是德能而不是自己的权势,所遵奉的是礼和义而不是自己的意志。与此相应,孔子心目中的臣子,不是匍匐在君主脚下、唯君命是从、任君主宰割的奴才,而是有人格、有操守、有出处行藏之自主权的君子。孔子的为臣之道可概括为:事君有节,谏君有责,辞君有道;不愚忠,不盲从,不违大义。
  所谓“事君有节”,是指臣子在君主面前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节操。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都强调了这一点。所谓“谏君有责”是指臣子在侍奉君主的时候,有向君主进谏、防止君主做出不义之事的责任。孔子认为真正的忠君行为是“犯颜直谏”,和愚忠有本质差异。而且,臣子若不履行此责,就是不忠。而所谓“辞君有道”,是指当君主的行为违背“道”和“礼”而臣子的劝谏也无效时,臣子就可以本着“尊道不尊势”、“从道不从君”的原则辞别这个君主。
  其次,所谓“不愚忠,不盲从,不违大义”,是指臣子所遵奉的是道和义,所以不会对君命盲从,还会谏阻其不义之举;臣子所看重的是苍生社稷,所以不会对君主愚忠,而是以社稷得失决定取舍。
  综上所述可知,在至尊至贵的君主面前,孔子并没有失掉自我,他提倡士人在君主面前要保持人格的尊严,保持出处行藏的自主权,坚守道尊于势的信念,而这正是一个人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间的基石。长期受这种观念的熏陶,怎么可能到“最终失掉自己”的地步呢?真正读透、读懂《论语》、《孟子》等先秦儒家的典籍的人,不仅没有失掉自己,而且还在精神上得到了ziyou,在人格上得到了提升。让我们的孩子从小读《论语》、《孟子》、《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典籍,他们的文化主体意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都将比现在强得多。
  正如西方人不因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思想有瑕疵而不让其后代读先哲的著作一样,我也希望zhongguo的孩子多读《论语》、《孟子》。而且,当一种学说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礼而依然有顽强、鲜活生命力的时候,自有其值得后人承继、弘扬的精华所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