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画匠难寻:中国古建筑彩绘后继乏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沈阳12月14日电 题:画匠难寻 zhongguo古建筑彩绘后继乏人 
  作者 王嬴
  李高志自称“画匠”,他用了十年时间在zhongguo东北抢救性记录古建筑彩绘。
  “当地村民说我们来晚了,三间配殿檐子下画像小人书一样的西游记彩绘图案被铲下来,涂上了一层红漆。”李高志回忆曾去内蒙古赤峰某寺庙复原地仗彩画的经历时说。 
  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2011年被官方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仗(油饰)工艺是用桐油、麻、白面、血料等多种材料在木构件表面上披麻、搂灰,经过近30道工序,对建筑形成特有的一层保护。李高志是目前该项技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近些年地方彩画的破坏性修缮时有发生,很多历代民间优秀绘画匠人的孤品就此再也见不到了。”李高志说,一些画匠图省事,古建筑上原本有特色的彩画在修复时被随意套用“模板”彩画,因为这样省时省力。“干完了这个活可以马上干下一个,这类画匠就是混饭吃”,李高志说。
  李高志的技艺师承父亲李松柏,高中毕业后随父学习全套的传统地仗彩画技艺。李高志表示,除了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画匠必须了解相关历史、文化、古建筑彩画内容的氛围、典故,才能真正做到“修旧如旧”,这些素养需要长期培养。
  目前古建筑地仗彩画传承出现了断档。“一些古建筑彩画修复工作是由学动漫的学生完成的。未经过传统技法的系统学习,自然不知道如何保护原样。”李高志认为,缺乏指导和监督也造成古建筑彩画修缮的乱象。
  李高志2004年开办了一家古建筑维修学校,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学员由于收入不稳定等原因而转行,使传承工作举步维艰。
  活源不足是造成传承者就业、再继续传承的障碍之一,为此,李高志创新推出了适合民居的“彩画挂屏”,希望民众对此项技艺加深了解。
  2002年至2012年,李高志走访东北各地调查现存古建筑38处,拍摄图片550张,录像200余分钟。李高志说,东北古建筑彩画彰显了历史上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对当地民众有教化作用,这是一项抢救性记录工作,若干年后这些资料会成为古建筑彩画修复的重要依据。(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