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贵州海龙屯古民居将修缮 拉绞盘悬崖吊巨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贵阳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遵义高坪镇一带流传着一句乡谚:“先有养马城,后有海龙屯;有了海龙屯,才有遵义城”。这句乡谚中的海龙屯,就是主政遵义700多年的杨氏土司的重要遗存,作为贵州省首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海龙囤七月将迎来世遗专家实地考评。 
  如今,在经历了数百年风雨后,囤上古民居多已损毁,或“现代化”明显。当地决定通过修缮的方式,“再造”部分民居,以重现明代末年海龙囤风貌。
  昨日,记者前往海龙囤,探访“再造”过程。
  A古老工具 撑起运送环节
  6月16日,阵雨中的海龙囤青石台阶泛着白光。
  早晨7点过,60岁的张德林,扛着一种古老的工具——“洋马”(用两个树杈、一根扁木链接。),从2公里外的村子,来到海龙囤脚下的储木场,开始一天的搬运。
  储木场里,早已热闹起来。
  十几个木工师傅,正在用斧头砍削昨晚运到的圆木。旁边,大吨位的吊车,将一根根钢梁、木料,从车上吊下来,堆放在山脚。
  张德林的工作,是将运来的稍小、稍短的木料,或是钢梁,一根根挑到海龙囤山顶。他扶着支在地上“洋马”,与两个工友协作,将一根5米长的钢梁抬了上去。接着,他侧身弯腰,钻到“洋马”横担下,喊声“起”,稳稳地将圆木背上肩头,迈开步子踏着石台阶向山上走去。
  这根钢梁有百来斤重。背“洋马”的师傅们每天往返在登囤的道路上运送钢梁、木料,每趟耗时两个多小时。
  在今天的海龙囤修缮工地上,这样的“洋马”有20多架。但“洋马”运送钢梁和木材,已是“再造”海龙囤古建中,人力运输中最轻的。
  B人力提运“吨级”巨木
  最艰难的巨木运输,由海龙囤的“原住民”葛乾江等人承担。他们的工作,是将14根直径40厘米、长11米的圆木,从山脚运到囤顶。
  而日薪千元的外地技师,在绣花楼遗址上,搭建了一个需10多个人才能操作的绞盘,与下腰带岩中的10多个工人配合,用钢绳将木料从1200米外提上去,垂直高度有400多米。
  这些圆木,是整个“再造”过程中需要的最大木料——平均重量达1.5吨,最大的有2吨多。提运一根作为古建柱子、台梁的圆木,要耗时12个小时。
  从海龙囤山脚到山顶,有36幢木构房屋正在修缮或重修,“再造”海龙囤部分旧时古建,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按照申遗日程,这些房屋必须在6月30日前完成。
  C想穿越回去看看
  从镇远县来的老龙,今年45岁,已有31年的造房经验。他和100多个同乡,负责将张德林、葛乾江等人运来的木料,搭建成房屋——没有固定的图纸。
  但是,这不是困扰老龙造房的问题。他和工友现在最担心的,是木料的运送和工期——前段时间下雨,工地上备料严重不足,工期已被延误了很多。
  为了赶时间,葛乾江等人的悬崖吊木项目,被临时增加了工作量。新增加的吊运量,是上百根稍短的圆木。
  15日下午,一根1吨多的圆木快被运到崖顶时,钢绳断裂,圆木砸向腰带岩。幸运的是,没有伤到工人。但受此惊吓的技师,经历一个晚上,心情仍不能平复,他提出休息一天。
  海龙囤地区广泛传说,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有根“赶山鞭”。每到晚上,杨挥舞鞭子,驱赶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葛乾江等人不相信“赶山鞭”的传说,但他“想穿越到明代”,看看即便是如今也仍艰难的修缮工作,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将十多吨重的巨石,以及更粗大的木材运上囤顶修建军事堡垒的。
  ■本报记者 黄黔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