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阎崇年自认研究历史是"阴差阳错":本想搞水利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昨天上午,著名学者阎崇年来到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一楼博爱讲坛,与读者进行了“读书与践行,读史阅世50年”的面对面交流。活动前,他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专访。今年已经82岁高龄,身体硬朗的阎崇年透露,他年轻时也是一位背包客,1966年骑自行车沿着大运河考察时,第一次来到南京,受益匪浅。此次来宁,他特地抽空去了瞻园和朝天宫,弥补了心中的遗憾。扬子晚报记者 蔡 震 文/摄
  去瞻园朝天宫弥补心中遗憾
  去年阎崇年带着他的新书《阎崇年讲坛录·读史阅世50年》来到在苏州举办的第四届江苏书展,“当时时间很紧,很想来南京看看,没有如愿。来南京多次,也跑了不少地方,这次来,我特地抽空去看了瞻园和朝天宫,研究历史,这两个地方不能不去。”他感叹,这次弥补了心中多年的遗憾。阎崇年这次来南京深深被“书香江苏”浓厚读书氛围所感动,“本来今天,我应该在北京参加读书节的活动,但是先入为主,南京方面很主动,工作做得早,我当然要来这里,何况今年是江苏首个读书日。” 聊到“书香”的来源,阎崇年介绍,“古人读书,先燃香,再沐手,后拜读,表示一种谦敬,不仅是书散发出香气,也是一种美好的象征。这可能是“书香”的来源。后来人们把能文能武的人称为‘书香剑气’。把读书家庭成为‘书香门第’。”他说不仅zhongguo人称书香,外国也有书香一说,“以色列人有个民俗,小孩刚会爬时,在他前方放本书,书上洒点蜂蜜。孩子闻到蜂蜜的香味,就爬到书前,舔书上的蜂蜜,感受书香。” 阎崇年说,建设好书香家庭、书香城市、才会有书香社会。
  书香一时容易,书香一生很难
  阎崇年说他这次来南京与读者交流,带来了想法:书香人生。“什么概念?书香一时并不难,难的是书香一生。读一两本书容易,难的是一辈子读书。书香人生,就是一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到盛年,到老年,自有阅读能力始,到无阅读能力止。” 如何做到书香人生?他认为,读书的过程,如《礼记》所说的学、问、思、辨、行。首先是要热爱书籍,如饥似渴,挤出时间,博览群书;二是要审思反问,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问相长;三是要慎虑深思,书中道理,缜密思考,反复体味;四是要明书之是,辨书之非,不泥窠臼,守正出新;五是要学了就做,做中又学,切忌空谈,知行合一。谈到读书的效率,阎崇年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将读书和修身、阅读和求新,融为一体,“读书与修己,合二而为一。不断修炼,涵养心性,止于至善。”阎崇年说他读了很多人物传记,发现历史上成功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四合”,即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前面三合都有外在原因,只有己合,要靠读书来修炼。“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不是为自己,而是修身,修己,学者不是专家学者,是学习者,就是读书人。”
  本想搞水利却研究起了历史
  如今每年出版40多万本图书,茫茫书海,怎样选书是个难题,对此,阎崇年谈了他的阅读经验,“的确,对个人而言,选书很难。40万本书出版前要申报一个书目,一本书按照100个字计算,40万本书,光书目就要看4000万个字,怎么可能?有人主张开卷有益,不要选,看到什么就读什么。我的老师曾经让我按照《书目答问》选书,2900多种书,我做不到,也不现实。” 阎崇年说他选书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先读朋友送来的书,再读排行榜推荐的书。“我一般一周读一本专业之外的书,一年读50本左右。这次来南京路上,我随身带了一本书,快看完了。”读什么书,他认为根据自己的需要,“名家著作不一定都是名作,名作不一定都是名篇,名篇不一定都是名句。所以,读一本书,记住精华就可以了。”在他看来,书可以穿越时空,可以获取知识,可以激发智慧,可以胸怀天下。谈到对历史的研究,阎崇年说从小数学特别好,本想搞水利,后来是阴差阳错,“中学时历史老师总是让我回答问题,我不得不看书,结果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阎崇年向记者透露,虽然自己年岁已高,但仍然打算再上《百家讲坛》,他正在策划一个新的历史题材系列,大约50讲,需要准备两年时间,但他也坦陈,“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