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青岛市民捐赠日军医用皮箱 上世纪在垃圾堆中捡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5月7日,岛城市民王丕亮把一个日军医用皮箱捐给了青岛市博物馆。此箱长72.7cm、宽51cm、高39cm,整体保存基本完整,这是zhongguo军队缴获的战利品,是抗战的见证物,因此市博物馆决定予以永久收藏。王丕亮介绍,此箱的发现和保存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刚开始被当成处理品扔到垃圾堆,搬家时又差点扔掉,后来还差点被收购,不过最终它还是到了博物馆。博物馆方面表示,他们也以此为契机,号召更多市民将具有史料价值的老物件或史料、实物线索提供给市博物馆,并将在9月3日推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实物展”。  当成普通箱子从垃圾堆里捡来
  5月7日下午,记者走进青岛市博物馆贵宾厅时,看见在桌子上放着一个比较陈旧的箱子,乍一看像是以前家里盛放衣物的衣柜。不过细看之后,发现这个箱子与常见的衣柜还是有所不同,最显眼的就是左右外侧及背面有白底红十字标志。箱子以木板构成主体框架,外表面蒙皮,采用牛皮缝制,各边以铁皮进行加固,除锁具失存外其余全为原配件,左右两侧还各有两个小铁环。
  “这个日军医用皮箱是我在垃圾堆里捡的”,据捐赠者王丕亮介绍,这个箱子的流转过程还真是一波三折。王丕亮之前在部队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一次他们的财务部门在清理仓库时,把这个箱子作为处理品扔到了垃圾堆里。王丕亮路过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个箱子,他看这个箱子还挺好,感觉扔了很可惜,于是就拿回家,“其实这里边还包着一些报纸,是‘文革’时期的,我当时也没想太多,更没发现它是日本的医用皮箱,也不了解它的价值,只是当成一个普通箱子用,盛放些衣物什么的,后来也就把它忘了”。
  用降落伞空投被证实为日军医用皮箱
  后来,在使用过程中,皮箱里的报纸慢慢磨损了,王丕亮就打算把报纸撕掉,这时候突然发现报纸后面还印着一枚印章,上面有“昭和十五年检查”字样。王丕亮说:“这是日本的年号,也就是我们的1940年,我才知道原来这个箱子是日本的。”
  但这还没有引起王丕亮的足够重视,在后来的一次搬家中,这个已经旧得不能再旧的箱子,又差点被扔掉,“每次搬家,很多东西都要清理掉,不要了”。就在王丕亮想把这个箱子扔掉的时候,恰巧一个收藏古旧家具的朋友来到了他家,想到他这里淘点旧家具,“我说我家里没有什么旧家具,不过,我突然想起了这个皮箱,就请他帮忙看看,我虽然知道这是个日本箱子,但是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王丕亮的这个朋友说,通过红十字印章可以证明这是医用皮箱,而从侧面的两个小铁环可以说明这不是普通的医用皮箱,“因为普通的箱子都会有两个把手,方便抬放,但是这两个小铁环显然不是为了方便抬放的,而是方便降落伞空投的,还有这个上锁的地方,也是凹进去的,防止在空投的过程中损坏。再加上这个‘昭和十五年’,可知是日本侵华期间用降落伞空投所用”。
  无偿捐给国家既见证抗战又纪念父亲
  那这个皮箱怎么会在青岛出现呢?王丕亮回忆说,这个皮箱其实来自四川,“1953年,四川的一支部队来到青岛组建海军潜艇学院,此医用皮箱就被带到了青岛,而这个皮箱是我们zhongguo军队缴获的战利品”。
  两年前,王丕亮退休了,在收拾物品的时候,王丕亮就一直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个皮箱,“其实我自己收藏着,也没有多少价值,最多人来家里的时候给他们展示展示。但如果把它捐给国家,还能是个抗战史实的见证物”。除了这些考虑,还有一个原因,“我父亲也参加过抗日战争,对那段历史非常清楚,因此他也经常把一些抗战前后的东西捐给国家。而前段时间我父亲去世了,我把这个皮箱捐给国家,也算是对父亲的一个纪念”。于是,王丕亮通过朋友联系到博物馆。
  以此为契机将举办抗战胜利实物展
  5月7日,青岛市博物馆馆长隋永琦向捐赠者王丕亮颁发了捐赠证书和博物馆开发的文创纪念品,以褒扬王丕亮这种藏宝于国的精神,并表示将会在今后的抗战实物展中予以展示。隋永琦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号召更多市民将具有史料价值的老物件或史料、实物线索提供给市博物馆。
  据了解,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青岛市博物馆将于9月3日抗战胜利日到来之际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实物展”。为此,该馆于即日起至6月底面向社会开展“抗日战争实物”征集活动。市民收藏或保存的任何与抗战时期有关系、有故事、有纪念意义的实物或图像、文件,均可向市博物馆提供线索,联系电话:88896305。市博物馆将在展览中展出入选实物,并注明收藏者姓名。展览结束后,市民既可选择将藏品捐赠给博物馆做永久收藏,也可取回继续自行保管。 文/本报记者刘礼智 图/记者 李隽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