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易筋经》注解阐释_阐释-拳术-功法-攻防-



核心提示:易筋之法的内容 欲明易筋的修炼方法,先要明白前贤是如何认识“筋”的,这才能更好的理解易筋之修练方法的全部内容。 【原文】 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与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

原题:《易筋经》注解•阐释
词频:修炼,功夫,功法,拳术,攻防,元神,运行,传统,阐释,周身,泥丸,外形,图说,拳法,元气


易筋之法的内容
 
            欲明易筋的修炼方法,先要明白前贤是如何认识“筋”的,这才能更好的理解易筋之修练方法的全部内容。
           【原文】
            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与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合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岂可容其人之筋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存焉。若其人内无清虚则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如道哉?故入拳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故先圣以立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合,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棉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

             阐释:
             此其一端者,即外形的软组织也,前贤将此皆视为筋的概念。此所以有易筋之道理,有易筋之理,必然有伸筋之法。略述之如下:
 
             总论
             抻筋拔骨法
             必须清楚的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内气、外形”合一而以“以柔用刚”为用。内外匹配的完美合理是有层次之分的。修炼的层次不同,功夫艺境就不同,修炼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故“抻筋拔骨”也就适应各自内外匹配的层次,而是用不同的方法。而各种不同的“抻筋拔骨”的方法,现在又同时流传在习拳者之中。因习拳者处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习拳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适时采用相应的方法。
             然而,这对于习拳者来说对各种“抻筋拔骨”的方法认识不清,不知遵从何法为好。
             下面把功夫层次匹配的“抻筋拔骨”方法分析清楚,以便习拳者参考而用之。各门派、拳种,基本上皆以此为练功时的准则。故习拳者应遵“循序渐进”的法则,及时取舍,才是最简捷的道路。


             外形修炼为主的抻筋拔骨

             由于初始习拳,崇尚筋劲骨力的用招攻防变化,内劲功夫尚未存在,于此相适应的方法就是以一般外形体的修炼为主,如踢腿法、劈叉法、活腰涮腰法、活臂八法,肩胯、手足的对拉拔长法等等。这种外练法,每一个习拳者都要练习,拳决云:“练拳先练形。”即外练法的抻筋拔骨之目的是为了“整形”。只有抻筋拔骨,才能将拳形作的正确。
              此种练法,处于初期的强化筋劲骨力的阶段,以追求“拳势刚猛”之运用。《少林拳正宗》中说:“初期练拳要有力”正是此意。在此阶段内气运用尚不自觉,拳势刚猛有力,故存有“受力”被击的不足之处。因此,在这种练法的后期,当自身有了一定的内气周身运行的能力时,就要及时转向“以内气濡养筋骨”的抻筋拔骨练习方法。由外练转向内练,向着“柔弱无骨”的方向前进,这是一次质的变化,即由外形为主转化到以内气为主的练法,完成这个过程,对于习拳者来说越早越好,转化的时间越快越好。只有这次的转化,才能踏上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正路”。

             以内气运行的抻筋拔骨崇尚的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以内劲运行修炼为主。开始时,有意导引内气在筋膜、骨膜、骨关节间隙中运行,而外形要由轻微的“拉伸”之动作意识以配合,乃属“有为”。此法持续一段时间后,内气、外形配合逐渐默契。待能达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则筋抻骨关节自然伸展拔长,自己又不觉用力,只感到是内气运行自然使筋骨有“对拉拔长”的感觉时,则为内练的“有为法”功成,应继续转向“无为法”修炼。而在此阶段可以明显体会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则形的筋劲骨力亦到”的艺境。故可知“气到力到”之说,其“力”乃指“抻筋拔骨”之艺境而说的。即外形以“力”言。
 

              专注于内气运行的抻筋拔骨

              所谓“无为法”就是只专注于“内气”在自身体内运行,如能“意敛内劲入骨”者,就是专注于内劲在骨中运行,而形体不作任何拉伸的配合。“无为法”的抻筋拔骨之艺境,是内气运行于自身各个部位时,骨段本身都有节节对拉拔长之内景象,这是内劲运行时骨膜的膜起、膜张的景象。只有达到此功夫艺境时,才达到了“抻筋拔骨”的目的。此时有筋肉与骨膜脱开的内景象,术名“脱骨力”即指此而说的。功夫到此,则自身内外无牵扯、无障碍。要达到自身拳势“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功夫艺境,这种是“无为法”修炼是必须经过的功夫阶段。只有经过这个功夫阶段修炼成功,外形才有柔弱无骨,才能真正做到“以柔用刚”的真艺境。

              以上述内练法“抻筋拔骨”,存在有多种形式,如“桩功修炼法”,就有站桩、坐庄、卧桩等三种形式,而三种练功形势又各有特点,站桩就有“静态桩、动态桩”的区别。尤其是“卧式”练法,可有全身的各种自发的“抻筋拔骨”之景象,是站桩、坐桩所不能体验到的。
 
              站桩动式法
             又名“动桩”。是修炼内气导引的“抻筋拔骨”的方法,法式不定,以双足虚实的倒换,双手的开合,起落的环绕动作,内气随形体动作而运行;或以内气运行支配形体运动,皆可以达到“抻筋拔骨”内练效果。而又能由此法进一步步行式动练法,效果极佳。最终要落实到攻防招法中去,才能运用。

              打拳修炼“抻筋拔骨”
              绵掌拳的练法,就是内气运行,配合拳势变化而达到“抻筋拔骨”的目的;太极门的各种拳术套路中的“催僵求柔”的练法,皆有“抻筋拔骨”的修炼存在其中了。由此可以推论,任何一种拳招姿势,反复修炼,都具有“抻筋拔骨”功夫的修炼。

              由此得出:“抻筋拔骨”可以由外练法修出,也可以由内练法修出,亦可以内外齐练而修出。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抻筋拔骨”功夫的立项修炼内容不同,故“抻筋拔骨”的功夫本身就存在着层次的不同,亦应由初级向高级升华。
              通过对“抻筋拔骨”的功夫艺境之内含、目的、内外练法都作了阐述、分析,,可以知道“抻筋拔骨”是自身外形的功夫,是为了在攻防较技中充分发挥自身外形之良知、良能,方能“以柔用刚”而必修的功夫内容。如果只有很好的外形之“抻筋拔骨”功夫,而没有内劲功夫;又没有“内气、外形”的匹配合一的运用之能力,不知道“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也不能在较技攻防中充分发挥“外形”之良能的。那“抻筋拔骨”的练、用位置也就摆正了。

             由此可知“抻筋拔骨”只是外形体攻防运用的“基础功夫”内容,也就不要过分的夸大其作用。但必须正确的运用“抻筋拔骨”练出的形体“柔弱无骨”之功夫。“抻筋拔骨”和“柔弱无骨”是存在“方法”与“功夫”的区别的。习拳者能如此区别对待,便见功夫,就这样简单!
 
            外家拳法的抻筋拔骨
            是为了强化筋劲骨力的“尚力之拳法”。自然追求“拳刚势猛”的运用为法则。拳论云:“刚势者,以千钧之力破百钧。”典型的大力打小力的拳法。虽其拳势亦讲究势正招圆,刚柔相济,圆机活法,亦有尚巧之运用。而其“伏机”只是“外形”的单控机制,故存有“受力”易被击溃的不足之处。故外家拳法讲究练而得养之方法。(可观拙著《论伏机》一文)

            内家拳法的抻筋拔骨
            是为了形体的“柔弱无骨”而达到以柔用刚、顺随为法的善变无形又无穷的尚巧之拳法。自然追求“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拳势刚柔相济,柔行气,刚落点”的运用为法则。曲中求直、以柔用刚为技术方法。拳论云:“柔势者,以百钧之力破千钧”。典型的小力打大力的拳法。故其拳势之势正招圆,刚柔相济,圆机活法,而“伏机”是“内气、外形,阴阳逆从”的“双控机制”。故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不受力而能借人力”的特点。此乃中华传统拳术的独特功夫。


             拳道艺境不再抻筋拔骨
           “拳道”艺境,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最高艺境,亦名“无上艺境”、“虚灵妙境”、“拳道合一”。“抻筋拔骨”功夫,已经在“内家拳法”的“内练法”中完成了。故“拳道艺境”也就没有“抻筋拔骨”方面的修炼内容了。这从拳道艺境的“形体应当似水流”、“无形如大气”的论述中,就知道“拳道艺境”乃功臻化境之极,神明艺境!又从太极的“全体透空”,无极的“无形无象”的说法中,就知道“外形”在拳道艺境中的位置了。故“虚灵妙境”就无需抻筋拔骨了。

             故此可知:“抻筋拔骨”的修炼,只能存在初期的外家拳法和中期的内家拳法的修炼之中,而不存在于“拳道艺境”的功法修炼中,乃是事实。
             外家拳法,基本上是“以练达到养的目的”;内家拳法,基本上是“以养而达到练的目的”;拳道艺境,从简从易,故“养”是其宗旨,当然练在其中了。拳谚云:“十年练功,十年养气”正是此意也。
 

             抻筋拔骨是为了柔弱无骨

             由此论可知:“抻筋拔骨”的修炼和应用之内容,皆不神秘,人人皆可按法修炼而得之,循序渐进,功必有成。而对已修成的“抻筋拔骨”的各层次功夫艺境,确实存在运用上的区别。而又决定其攻防较技功夫之艺境。实际上抻筋拔骨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柔弱无骨的艺境,才能在攻防较技时做到形势与人同,筋节与人异的节节贯串之柔化的有形如流水;刚发之接骨斗榫的变化自如之艺境。
             有人“抻筋拔骨”功夫练的相当不错,但是运用于较技中,却又不能体现出“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来。这说明“抻筋拔骨”功夫和拳术攻防时之运用,存在“练用有别”的特点。这只是有人不知“抻筋拔骨”的功夫在较技中如何运用而已。而有人没有“抻筋拔骨”的功夫,却想在拳术攻防较技中达到“柔弱无骨”之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运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由此可知“抻筋拔骨”练法而达“柔弱无骨”功夫艺境之重要性了。习拳者,必须精熟“抻筋拔骨”功法之修炼!形体柔弱无骨功夫,舍此而别无良法。
             只有明白“抻筋拔骨”之功法,练出柔弱无骨之艺境,才能有较技攻防不撄人之力的“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之运用,才能具备“随其变化用招法的神拳艺境”;才能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大成功夫,而功成艺就。当然,这需要“内劲”的修炼,并以内劲为主,形体为宾才能达到以柔用刚的真功夫艺境。内劲的修炼方法在此不论。此文只以“抻筋拔骨”的练、用而立论,毫无神秘之处,希望习拳者细心观看文中精法,以得“抻筋拔骨”功夫以为用。
 
 
             炼膜之论之法

             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附着骨外之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易筋之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之一体,乃曰全功。
             让我们看看先圣是怎样通过“膜论”来告诉我们如何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易筋法中的炼膜之精义的。

             【原文】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怎能不顺随“阴形之身的筋骨皮肉;阳气之无形的精气神”之性情呢?知此,乃得入门之径矣!

              阐释:
              此论的关键是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必先修炼有形之身,为无形之佐;培无形之道体,为有形之辅。此一练一培,有形无形,辅佐之别,乃内外双修之法式。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练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所炼,无形之气要得有形之身所养,才能相依而不相违,乃成金石不坏之体,方有气意拳懂劲的气形合一之用,及神拳神明的无形法身道体之用。只有气形无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之用矣!
 
             是故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先炼气,然而练筋易而练膜难,练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跟,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阐释:
             此论是说外炼抻筋拔骨的法式以练筋舒和者容易,而以此法修炼膜起膜张的的功夫就难了。
             那要如何的修炼呢?
             就要以内练的“桩功”之法,修练出内气在周身运行的功夫。
             再运用内气在自身之皮里肉外运行,修炼“临皮静”的功夫;
             在筋部运行,修炼“易筋”之舒长松静中和的功夫;
             在骨膜部位运行,修炼膜起、膜张的功夫;
             在意敛内气入骨致髓中,修炼“洗髓”的功夫,在复反皮毛,便得虚灵妙境的虚灵功夫。
             此就是易筋、洗髓的真传秘法。如以上述的功法,移植到攻防招法操练、套路操练中去精心修炼,便得自身的内在功夫,方可精于攻防技击功夫。
             上述所论之炼膜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实用,习拳者千万不可以忽视之!

             上述虽然论述了易筋是先练有形的功夫,但须以无形的之精气神的功夫佐之,即内气运行到各部位,才能练而见功效,没有内劲运行的修炼皆是空架子,必定久练无功。
 
             故易筋佐以内气炼膜的首要任务是:
             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严,严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固矣!

              阐释:
              上述皆言说的是“先炼有形之身的功夫,必佐以无形之功夫”的诸法之妙用。
              就是前面所论的要以内练的“桩功”之法,修练出内气在周身运行的功夫。
              再运用内气在自身之皮里肉外运行,修炼“临皮静”的功夫;
              在筋部运行,修炼“易筋”之舒长松静中和的功夫;
              在骨膜部位运行,修炼膜起、膜张的功夫;
              在意敛内气入骨致髓中,修炼“洗髓”的功夫,在复反皮毛,便得虚灵妙境的虚灵功夫。
              此就是易筋、洗髓的真传秘法。如以上述的功法,移植到攻防招法操练、套路操练中去精心修炼,便得自身的内在功夫,方可精于攻防技击功夫。这些内容。
 
              如果不如此而修炼,会是什么现象呢?再看前贤的论述,便可知晓了。

             如练筋不练膜,而膜无所主;练膜不练筋,而膜无所依;练筋、练膜而不练气,则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练筋膜,则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气不能流串,筋不得正气所养,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气、形”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阐释:
             此段内气功法的炼膜之论,已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外修炼的诸法原则订立矣!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不知此论之精旨妙义,入手便无根底,如何能明理、法密、攻防功夫上身呢?此论岂可忽视哉!

             俟练至筋舒膜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夫,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阐释:
              此段论述充分说明在初步形虚气运,周身筋膜皆能运气通畅时,就要加紧练功,练功时间相对延长,练功力度相对加大,属于传统的“熬功夫”阶段,致使周身彻底地“脱胎换骨”,而得柔弱无骨,骨响齐鸣的真功夫。之所以骨响齐鸣,就是周身的筋舒柔和坚韧、膜起膜张的表证。
               在此时要特别的注意分别“内壮与外壮”的关系,这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根本之处所。既有内外之分别,就出现内功法、外功法的区别。内功法修炼的是无形的精气神意的功夫;外功法修练的是筋膜骨皮的功夫凡行内功,多借外形为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无不坚。外运行于内,而内导引者,内功法也,洗髓之功法;内导引于外,而外运行者,外功法也,易筋之功法。故内壮者言坚、言固;外壮者言融、言勇。内外功德圆满者,根底坚固,运用灵活能变善战,谓之德义之勇。这就是拳术谚语云:“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之说法的出处。
 
              洗髓之法的内容
              洗髓之法•歌诀
              【原文】
                 两目内含光 鼻中运息微
               腹中觉空虚正宜纳清煦
               一切惟心造 炼神竞虚静
               假借可修真 四大需保固
               柔弱可持身 造化生成理
               从微可知著 一言透天机
               渐进细寻思 久久自圆满
               未可一蹴企

                 阐释:
                 此歌诀是站、坐、卧的精炼内功心法描述,即修炼内壮的“守中”之法式。而守中之法分为气沉丹田的生气、积气之法和内气运行的搬运之法。上为炼精化气,继而炼气化神,在炼神还虚。神还虚空之体内,即是内清虚的功夫成,而得内感通灵。配合易筋的外形之脱胎换骨、脱拙换灵,便是周身内外一家的内清虚而外脱换的艺境,如于攻防较技的招法运用精熟,便是“神光朗照巅顶”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艺境成。是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固。古论:气即力,力即气。
               然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心法之内壮之指,乃元精、元气、元神的内壮功夫。故前贤《元精元气元神辨》一文,以告知后学,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是以开启元精、元气、元神的功能为宗旨。这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独特之处。
 
 
              元精元气元神辨
              【原文】
              元精,非津液脂髓之精;元气,非指呼吸吐纳之气;元神,非知觉运动之神。元精,能采阴阳之菁华,结成为精,生亦能变化无穷,神通广大矣!生时不过能养灵性。至若元气、元神,即经元精存养多年,功行圆满。神用之则大放光明,亿万化身,敛之则如混沌一元。气用之则风云雷雨,变态无端,藏之则与太虚一体。元精足,护元气元神,下能随元气送元神上升。修炼家所以炼元精者,为养元气元神故也。就即生时观之,元气元神活活泼泼,虚虚实实,不即不离,极明极灵。元神为元精主宰,元气作元精驱使。神气之重,更不待辨而可明矣!气乃精神之中枢,此论明矣!

                阐释:
                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养生之道,必先运气者,盖以气为精神之枢纽,并为一身之枢纽。精之在身,无处不存;身之有神,是运气化精之主宰;而气有二用,下降上腾,内收外发,清生浊降,气生液降,化生无穷,始而复终,终而复始,生机遂以不绝。人若知导引诸法,一为吸浊呼清,俾轻浮重凝而血脉筋络通达无滞,则窍窍玲珑,节节流通,至功力已到搬运渐熟呼吸顷刻上至天庭,下坠海底,中及四肢,三焦通畅,百体调和,安能为殃。及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达于虚灵妙境,几无障碍矣!是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不可不留心于内气运行的吸提呼放之法哉!此乃拳道之中枢矣!执中以事外,简易之法。
               此论中的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元神,非知觉运动之神。到底是指何而说的呢?就是指修练而成的法身道之体,即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的体用一元之道体法身尔!将此物之景象、功能描述如下: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

               就洗髓功法而言,不单此经谱如是说法。历代众前贤多有论述,现择一有代表性的论述,并加以阐释,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灵,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每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
 
             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二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浑圆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何况人了。人为万物之灵,命立而后性理也就全都具备了。即人降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皮肤能触。颜色、声音、香臭、冷热、轻沉、五味,皆天然固有之良知之觉;其手舞足蹈与四肢身体动变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能。思及此,是人孰无?因人性近而习相远,迷失固有。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即七八岁开始,窒息欲妄,惩处忿怒,使七情、六欲永息无生,则人之凡俗心日死而至灰扬。要想还我固有的良知、良能。非习武无以寻求运动之根由,非修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即内修精气神合一,外修筋骨皮合一,以灵神合内外而归一。道心明以至纯粹,则根基乃坚固矣!
             然人修炼传统手战之道,之所以不易通之,乃心气不达、不通之过,故习者乃先通心气为法。“气沉丹田德润身”是为初通心气之法。古人云:“心,乃七窍玲珑心”。而此七窍被七壳所蒙蔽。故心之七窍不开,如心气通达七壳全开,则于传统手战之道自能通之。只因心气不能冲破七壳以自通之。尤当得内功诀以通之,斯方可矣!俗云:“一窍通则百窍通”此一窍者,乃心窍也。心窍通,则手战之道百法皆通之也。据古人所云:“七窍玲珑心”,故此经文有此“七壳”之说。“七壳”之名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此所谓之“心”。非指具体心脏器官而言,乃指“道心”。心身一元的良知、良能的中心之“心”。即口、眼、鼻、耳、舌、身、意、等根、枢,及终端功能所在。即各种功能之根本中枢之地。不明此则不明“七壳”开通之法。开通“七壳”之法,即是“内功心法”尔。修炼内功,以真气为念,以意为向导,意到气到心到神亦到。心逐气穿,七壳自开,神能普照,气自周全,神自圆融,久而自然之能力生焉!七壳陆续地必然通开。手战之道必能达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

             内功心法,基本上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个步骤。然开七壳,本经文中所列的“六字诀:提、催、灵、润、妙、工”和“三字诀:清、静、定”。都是非常实用的功法。我亦在阐释七壳开的景象时,随后附有我之修炼的“内功心法”之名称,已经证验有效。以明“内功心法”乃修炼内功方法尔。而此中方法,自古流传,数不胜数,故不能说哪好哪不好,只有通过证验有效而无弊病者最佳。我是这样认识的,运用如何,也全在练功者把握,悟性之明昧而分之。
 
             下面具体解析之。
             玄通壳开:
             壳者,两音,一为皮壳之壳,一为窍解。此七壳,未开时,乃以皮壳之壳而言,如鸡蛋外硬皮名“鸡蛋壳”。已开后、壳破碎化无。则以“窍”名。故玄通壳开,亦可名玄通窍开。七壳皆可以此而理解之。
             玄通壳:玄者,一指天,一指气,合指深邃之意。玄色黑,其象洞深。此“玄通”二字,乃指自身内景如天之象,色黑,深邃无疆界,气沉丹田,真气自生,而出现“气升液降”的景象,可为玄通壳开。此“玄”乃“有无相生”同存同在同出之名也。内气由会阴或涌泉而升至百会,复由百会而降至会阴或涌泉,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即是“子升午降”之精义。此乃“身中之时”也,会阴为子,百会为午,此乃小“子午周天”法;涌泉为子,百会为午,此乃大“子午周天”法。此正经文所言:“则甘露每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之精义。此夜升午降,非自然界之日夜尔,乃自身中之日夜子午之日时说也
             内功心法:应在“无极天一生水桩法”,内气由双足踝至百会穴的升降涨渺同期运行。日练两次,每次两小时,日收两次功,可收两粒,百日筑基,克以成之。一点清明者,此也。

             灵根壳开:
             真气生则聚而生黍米粒。此即本条目所言:“则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此乃自身觉知之内景象。有此景象,谓之“灵根窍开”。久则皮肤润泽,生机勃勃,眼光清爽,永无生眦。眦者,眼屎。俗名“吃模糊”;也不会发热,肚腹不会胀满,头脑不会昏眩、痴迷。此乃强身之效果。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即数夜不眠,尚见其有倦怠之现象,面色黄而发亮,实自己不觉倦怠。可知是精满气足神充的初俱之候。然此“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的说法是取梁武帝受佛教影响推行印欧文化体系的九十六刻制而言说的,可知毕坤先生沿用此说。现今的一日九十六刻制是清代以后,中国再次受印欧文化体系影响改行九十六刻制,今天的4刻/小时乘以24小时/日等于96刻/日,就是从那时定下来的。实际上,古代以十二时辰的十二进制配地,以百刻的十进位制配天,使人类生活、练功于天地交谐的时间场中,受场力影响而阴平阳秘身体康泰,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拳诀云:“精养灵根气养神,万两黄金不与人”。灵根者,即灵性体之根,丹田也,丹田不开,是名地户,又名坤户。开者称为天门。内功诀云:“死我地户生我门”。下者坤户,上乃乾宫,此上下乃一地也。此乃按“上天下地”而言的“上下”也。未开者为地户坤宫,已开者为天门乾宫。老子曰:“天门开合,能如雌乎?”即此天门乾宫也。也可称为“玄窍”。灵性体所生之地也。此即经文所言:“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静无所见”的初开之景象。经久修炼,便可内明。即经文所言:“一片通明九重天”,可从此玄窍直通自然之天。即与太虚同体。便可与天地之气信息相通。借日精月华以补自身。道家言:“不得此窍不为真”,即此窍也。
             内功心法应在:凝神照气穴功法:此乃文火温养法。工久即可开少腹丹田为玄窍,即灵根窍。此乃地户变乾宫之法。即“灵根窍开”,不开此窍灵性体不全则不灵也,即不能达虚灵妙境。即不能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尔。

             妙钥壳开:
             何为妙钥?即能开启生香的内窍,散发芳气的外窍之功法,称为玄妙的钥匙,简称妙钥。关键在“阳和遍体”,乃真气独立,即正阳之气。“而立主宰”,乃一身之主宰之物。能够“身活如绵”。但“心性含香”,乃是能够生香,散发芳香之气的根本诱导原因。即有了纯阳之气也不可能发放香气,只有“心性含香”才能最终达到内有“心性含香”,外能“芳气袭人”。也只有了这两条的体现,才能有“阳和遍体,而立主宰,身活如绵,发招捷速”之兼有的效果。
             至于是如何之香味,据我之知,有檀香、兰香、茉莉花香、佛手香、桂花香、莲花香等等数种,较为常现。乃练功的“生命化学反应”之产物。
             内功心法应在:无极地二生火桩法:日练两次,每次在两小时,日收两次功,冬春秋炼之以火,夏季炼之以莲花。百日筑基,克以成之。此即“二点灵光”之精义。
            统真窍开:
            统者,统一管理真气生成运行之窍的部位。即炼气化神之头中元神部位。可理解为脑中枢部位,及其所属之各级官能部位。皆称为“统真壳”。故此壳开通,有目读心知,理而一贯,内外虚灵,功德圆满。基本表现是“耳通真言”。即能与元神说话。此乃谈的“炼神还虚”之元神还到虚灵之体内的境界时,所能够产生的一种内功景象。有此,是“统真窍开”的表证。无此,是窍开得不完满。尚欠功夫之火候。
            内功心法应在:金莲童子功法:日习两次,每次两小时,克成百日,基础坚固矣!

            通枢窍开:
            通者,通道也。枢者,机枢也,中心关键之谓也。通枢者,通达中枢之壳也。自身有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即“知能”之“枢”,故“枢”有内外之别,大小之分。故通达中枢之道亦非一也。然,“虚实相需,内外一贯”,又非二也。由内至外,由外至内,乃通枢之法,虽有两种,实为一功德,即通枢窍开。
            其功法乃“阴阳8字劲道开发功法”,得法随时练,分皮、肉、筋、膜、骨、髓,各层运行,直通肺、脾、肝、心、肾之五脏,内达口、眼、鼻、舌、身、意六根之中枢,可虚实相需、内外一贯,神、魄、魂、意、志、形,六合一统,精足不思食,气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形虚身活骨轻,百节生胎,乃通枢窍开之明证也。

            涵神壳开:
            涵者,含也。有其处有其物而神藏于其中,谓涵神之壳。古人云:“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可知,神者非一个。全体,就说明了这一点。按本剑经中所言,就有“阴阳互蒂之神;阴阳迭用其神;自然之神;先天之神”数种之说,而古人所论“阴阳相薄谓之神;一气灵明而不昧者谓之神;元神”等不同的说法。可知:内外全体之神,非一也;涵神之壳,亦非一也。然从“精足气清,气足神灵”一说中可知,气足则涵神窍开,窍开神自灵的意思。便知:气达自身至幽至明之处所,将自身气化无形,便是涵神壳开,此乃简便之法也。诸神壳开,则自显诸神之灵通,五官之神,五脏之神,五体之神,皆能神其用尔。
           内功心法应在:如意金箍法:日练两次,一次两小时,百日筑基,克以功成。再辅以六丁六甲功法,变化之神的功能,则更妙之。

            洞幽壳开:
            洞幽者,洞,乃窍穴也,幽者,至深之处。至静之地。修真一派认为是“会阴”部位。然此文所说“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又似非指“会阴”。此“洞幽”二字之“洞”字,乃动词“观、看”解。“幽”字,乃至深至暗不明之事、之物解。以此意揣之,此乃知是涵元神之处的壳开。人身之元神在头中,则开泥丸才是此条“涵神壳开”之本义。元神藏于泥丸宫中,泥丸宫不开,元神不能返还身中以事事、以做功。其讲“神生泥丸,普照涌泉”。乃照临下土。可知开泥丸就是涵神壳开了。
            内功心法应在:妙开泥丸宫功法:常转上丹,再配以凝神照气穴功法,效果更妙。一身只有妙开泥丸才见“气无涌出”之景象。

            左辅元龙、右弼白虎窍开:
            道家修真讲“三清”,三清者,精、气、神,即三才。以人修炼而言,乃“神、气、形”。形者,精气阴聚而成之;气者,阴精所化之物也;神者,生之制者也。阴精者血也。阳气者,真气;神者,精气相互转化之制者也。故知“血、气、神”为三才。血以魂言,气以魄言,魂乃血之神,魄乃气之神。制之神名元神。又名元始天尊;元龙乃魂之神,又名燃灯天尊;白虎乃魄之神。又名太乙天尊。此三神同居头中泥丸宫中。元始天尊在中,元龙之燃灯天尊在左,白虎之太乙天尊在右。即称天尊,天者,自在头中。尊者,尊贵也。其理使然。
            元龙、白虎,乃一身内外的灵气之主。此二神之壳开,表现在:周身毛孔皆开,是肺主皮毛,肝主筋脉之由内至外的最佳表象。可通天地之气息,故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即“同步”。久则孔孔生胎,真气息之谓之生胎,故能润泽,气血周流润养滋育之德的证验也。功至此时,则外筋骨皮三宝称坚融矣,无六淫之侯,可谓疾病之魔退矣!
            内功心法应在:浑圆一气功法:俗称“虚体来风沐浴法”得法日习一次便可,百日基础功夫大成,日习一小时即可。

            上述针对疏通“七壳”的效果,谈了我的认识、见解,并随之确立了具体疏通七壳之功法。这些功法具有直截了当的捷径之妙。如按现行所述大小周天功法,循序渐进,未尝不可,修真可以,修炼传统手战之道,则其法进功升华费时而慢。我所立诸功法,皆传统的正统内练功法,具有顿悟立得之效验。其中任何一个功法专持操练精修,皆可历尽此经文所述开七壳的各种境界,而能破七壳,以通心气,但所破七壳之顺序、层次,则先后不可测定。故在此处说明之。然尚有数十种内功修炼心法,此处不一一列举了,将在我《中华拳术明镜录•功法卷》中再细细地介绍。

            内功修练极为讲究“十二时辰不昧主人翁”的修炼方法的,故在平时常有心不外用,神不外驰,意有所注,气有所归的念头,成为自然而然,何于修炼而不能达内清虚而外脱换的虚灵妙境呢。
 
             至理名言
            【原文】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
             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
             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
             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
             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纯乎之天理,毫无人之欲。
             原始更无始,茫茫无边际。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阐释:
             此歌诀言明,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洗髓功法中内气的生成和运行都符合天道至理,非人欲可求之,心肾相交,阴阳和合,水火相济,大小周天,无极水火功法,内气的内外搬运法等等,皆是运定之节目功夫,又有一定之法门,无所不备;圆寂之神通法力,循序渐进可臻,行之而有益无损,久之其妙莫名。拳乃一内劲,内劲者道也。得此传而依图顺行,功无间断,则重如艮山,轻如巽风,温润如兑泽,迅速如震雷,乾坤坎离,生生不绝,寄生则精足神完而气弥纶以贯之,脱化则精凝神出而气升腾以送之。
 
             诚而通,通而复,复而通,通而诚,诚于内而形于外。出入由己隐现随心,放之则弥,卷之则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臻斯纯境,一气所结,气为一心妙用,气即为百体驱策也已。
              阐释:
             上述乃内清虚之证,外脱换之象。是因为得到易筋经、洗髓经真传秘诀,在遵照十二图式如法而修炼,做到“内功无间断,外功又实践”,内外双修。自然能达到势重如山,轻灵如羽,温柔中锋芒锐利,出手迅雷不及掩耳,实乃乾健之体,坤顺之体,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内功的坎离交合,水火相济,故而生生不已。能有此“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疏忽”的神拳神明的大成艺境。这充分说明易筋、洗髓二经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重要作用。其“气为一心之妙用,气即为百体驱策也已”乃拳诀“意气君来骨肉臣”之根据,即此言出于易筋、洗髓之法中。由此可知,易筋、洗髓二经即是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内功、外功的经典,乃传统拳术各门派所依宗的最初经典之作。易筋、洗髓二经的问世,标志着原始传统拳术进入了理、法、术、功一而贯之初步完善的“拳学”阶段,为“拳学”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学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而“诚于内而形于外,出入由己,隐现随心,放之则弥,卷之则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臻斯纯境,一气所结,气为一心之妙用,气即为百体驱策也已”。这段论述乃是描述自身修炼而达到的拳道合一的法身道体之景象的。
 
             为充分说明“气为一心之妙用”的精义,引用几家之论述,并给予阐释,以资为证,录之如下:
             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天心者,妙圆之真心也,释氏所谓妙明真心。心本妙明,无染无著,清净之体,稍有染著即名之妄也。此心是太极之根,虚无之体,阴阳之祖,天地之心,故曰:天心。元神者,乃不生不灭,无朽无坏之真灵,非思虑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以如如不动妙圆天心为主(体),以不坏不灭灵妙元神为用也。
                                                ——摘自《五篇灵文注》

             上述乃论说得是自身通过修炼而识见到的自己法身之“道体”,及其所具备的至妙至用的功能。
              简单的解释其中之意思如下:
              静者为性,动者为意,妙者为神。天心即性体,此体寂然不动本来无染。故拳诀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就是指自己本身之“道”体及其所用的。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法悟后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摘自《传统内功源流论》

              这是对“性体”的最具体的描述,也就是对自己法身“道体”的描述。此“性体”,或曰“道体”尚未分阴阳,为阴阳之所从出。所以说是“阴阳之祖”;从无形无象而言,相当于“无极”;从无中之妙有而言,名之曰“太极”。这就是《太极拳论》开篇所说的:“太极者,无极所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的说法之因由。自然是无极,太极,阴阳两仪的系列关系。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与神秀法师和对的解悟诗中,解答的更为精彩,以资对照,现将两首诗句录之如下:

                   神秀解悟偈①
              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
              每日勤拂扫,不使染尘埃。

                   慧能解悟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然尘埃?

          【注释】
               ①、原来之书中没有此两首诀言的题名,为交流方便,故而给予命名。
              从慧能解悟偈中,我们清楚的知道“性”就是自己本身的法身道体。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所说的那样:“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自身的道体,就是性体,乃无中妙有的自然的存在。故而慧能大师说:心是地,性是王。我们知道了“性”是自身道体了。
              明白了“气为一心之妙用”的精义,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艺境的功德之面目,就是从养精者,包含真永之精以炼己;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养至“德普三光”的艺境之景象,究竟如何呢?
 
              前贤早有明确的论述,录之如下: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辉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操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浑圆剑经•剑髓千言》
              从引用的论述中,使我们彻底明白了“气为一心之妙用”的精义,一心之妙用,就是自己的法身道体之妙用。此心,就是元神。是由“一气所结”。故有此“元神,非知觉运动之神”的说法可以证之。故而修炼家所说的“气、心、神”都是指自己的道体法身而言的。


              小结
              我们可以从《易筋经》所介绍的各种练功图式的方法中看到各种攻防招式的雏形,从所介绍的范围,可以看到全身各部位面面俱到而无遗漏,我只选择性的简单作一介绍。
              以站桩修练内功法为例:
              起功决
             【原文】
              环工立身直如松,脚跟虎膝莫漏空。
              两耳垂肩鼻对胸,合眼平视一尺中。

               阐释:
               此为无极桩站式,这是以后一切内外修炼站桩功法的雏形。

               行功始末
               【原文】
               起功时,要调息定气,壹志凝神;行功时,要起脚挂指,离地乘空

               阐释:
               此乃以双足踝为准的内气上下运行的“吸提呼放”的法式,是内气内收外发的法则,又是“步如猫行、踏水登萍、踏雪无痕”等步履轻灵之种种说法的根本缘由。

              收工诀:
             【原文】
              九转丹成得气消,坎离交媾两仪生。
              纵横上下归存养,运定功全缓缓行。

              阐释:
              阐明各种内功的内气运行方法,行功完毕要缓缓的运行,使心轻气定、内气收归到丹田之中,幻化作黍米粒的亮点收藏好,做到真气归根存好,才是养生健身的根本大计。此法千百年来不变,可见先圣之功德无量矣!
              再看“正身图说,侧身图说,半身图说,屈身图说,折身图说,扭身图说,倒身图说,翻身图说,行身图说,坐身图说,定身图说,卧身图说”的内容,无不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易筋、洗髓之功法的修炼姿势,而又从中得到拳式之雏形。此乃历来各拳门修炼内外功夫之基本基础内容。
              再从“增益易筋内壮神勇图说;易筋洗髓支流汇纂中所论十二大劲图说;韦驮劲十二势图说;十二段锦;易筋洗髓分行外功集成”皆为述说各门派现存的功法之原形。
              至关重要的是,上述各种攻防的修炼皆显著的标明:“贯气运行,不许用力”的警句。这不单是易筋、洗髓之静练的内功法如此行功,就是易筋、洗髓之动练的外功法亦是如此而行功的。现代之人,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应该以此为根本法则,才能不入歧途而功有所成就。否则的话,落于外壮,内反被伤,轻者危及自身健康,重者甚至会影响寿命,得不偿失。
             综观《易筋经》、《洗髓经》之修炼宗旨,可以知其出处矣!其出处有二,一是《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虽杂,而不越也”。一是老子《道德经•十章》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涤除玄鉴(览),能无疵(尘)乎?”此乃《洗髓经》功法的描述。“抟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此乃《易筋经》功法的描述。
             由此可以认识到,前人论学问自有其一脉相承之迹象,精细之人自能知之。前人做学问,理、法、术、功方方面面周密而严谨。因其重视实践的总结,并及能时上升到理论的认识;再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实践必能证验之。
            严格地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和运用是一门理法术功“修、证”的内外双修的学问,既能“以文观法”,必然要“以形鉴真”。这个观点,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各门派、拳种都是适用的。

           《易筋经》的阐释到此就结束了!
            然而,有一疑问:《易筋经》是否达摩所作?肯定的说,非也!此中理法,非佛经理法,乃《易经》理法的阐述。设有一疑问:《易筋经》与“手搏六篇”是否存在渊源关系,亦未可知?

           问答题:
           1、《易筋经》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一部修炼之经书的?
           2、《易筋经》和《洗髓经》的修炼内容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两者的共同点是什么?
           3、练筋和练膜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各有什么要妙?
           4、《易筋经》、《洗髓经》的理法根据,是出自传统文化的什么经典著作之中的论述?
           5、根据推理,假设《易筋经》为什么时代的作品?其与《汉文志•手搏六篇》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