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人生三昧:进、退、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观察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兵家的战略思想可以归纳出很多条,其实,说透了也就三个字:“进”、“守”、“退”。但要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
人生如战场。人生的战略也大致如此。

人活在世上总得进取,不然难以生存、发展。“进”,是人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本能和天性。是实现人生目的根本途径。然而,由于每个人自身素养、客观条件、机遇、努力程度不同,能不能进,却大不相同。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却举步维艰;有的此时、此地、此事可进,而彼时、彼地、彼事却连连碰壁。能进,固然可喜。然而,常常遇到的不可进、不能进、不许进,即使拼上老命死活也进不去的情况,怎么办?

按照兵法,有三种选择:

一是抱定“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决心,继续猛打猛冲,死缠硬拼。最后,不仅不能进,反而老本折光,一败涂地,甚至丢了性命。

二是立即调头,策马回营,关门闭守。守,是因为不能进而取,却可以防备得而失。等待时机,养精蓄锐,回马杀出,再进!

三是,卷旗收兵,缩头后退。退,是因为进也难,守也难,不能不后退一步、两步,甚至三步。

当然,这属于下下策,但起码可自保无虞,不能得到什么,亦不会损失什么。说不定还会“置于死地而后生”。

进、守、退,这在战场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贯穿于战争全过程,也渗透于每个战役的各个阶段。显然,聪明的指挥官在不利、不宜进的情况下,自然会择“守”、选“退”,而舍“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看到许多聪明人一心想着“进”,从未考虑过也不会想着“守”与“退”。

因为,“进”的诱惑力极大,进了,得荣、得官、得利,得一切欲得之所得;“进”的时候,一往无前,痛快淋漓,风光无限。而“守”着,则被视为懦弱、无能;“退”者则更窝囊,近乎耻辱。不论“守”与“退”,都是丢面子的事,免不了受委屈、遭嘲弄……

所以,“进”者易,能“守”、善“退”者难;趋“进”者众,“守”与“退”者寡。

然而,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事例告诉我们,最后得胜者、被称为真英雄、真豪杰的,往往是不仅敢进而且能“守”善“退”者。不该进、难于进的时侯,只进、盲进、蛮进者,则往往输得一塌糊涂。

老百姓把这种人叫做“傻冒”、“半吊子”、“二百五”。雅词一般则称作:莽汉、匹夫。因为,他们刚则刚也,刚得可爱、可叹,却也可悲。关键在于缺些弹性和轫劲。

孔子开始做学问可以说是围绕一个“进”字做文章的。他未被尊为圣人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导师,身后跟着三千徒儿,整天嘟囔着如何进取。后来的儒家将其学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终生奋斗之标。然而为之耗尽心血者,到头来又有几人能如愿以偿?连孔子本人周游列国,欲图大志,结果,也碰得灰头土脸,“惶惶若丧家之犬”。怪不得,他“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对老子敬服得五体投地,回来对徒弟们说:“吾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夫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

老子有何绝招如许受孔子之崇?当年,老子倒骑黄牛,哼着河南梆子往西秦悠悠而去。孔子汗津津地在后面揖衣求教。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其实,老子所说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退”字。

“噢”,孔子连连作揖:“真是大师啊!大师啊!”

说“进”,是圣人;说“退”,乃圣人的大师。

于是,后来有的学者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入世”说,把老子的学说概为“出世”说。这种概括未必完全准确,但也不无道理。既有入世之策,又有出世之道,刚柔相济,可伸可屈,能进能退,进退裕如,人生哪有过不去的坎?我想,司马迁、陶渊明、苏轼等志士仁人肯定是熟读儒、道经典的,不然,当他们身处逆境的时候早就郁闷而死或者干脆抹脖子、上吊了,哪能给我们留下那么多清新、豪迈、达观、美妙的诗文呢!

进乎?守乎?退乎?人生的大智慧深藏于此。






 
关键词: 人生 学术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