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叶嘉莹:诗词让人心灵不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著名古典文学家叶嘉莹女士的著作《好诗共欣赏》日前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她以文学大家的穿透力和深厚功底,穿越历史的时空,把现代的读者带入百千年前古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回国后,叶先生一直穿梭于加拿大和中国之间,为推动国内的古典诗词教育不遗余力。叶嘉莹先生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再次回到国内讲授古典诗词。
“我离叶先生越近,就越觉得她的生命就是一个奇迹,是一首诗。她的才情,她的风度,她的坚强,诗是她的生命支柱,她的生命也是一首诗。”《叶嘉莹传》的作者张侯萍女士对本报记者说。
1979年4月叶先生第一次来南开大学。1980年,张侯萍认识了叶嘉莹先生。那是学生时代的她第一次见到叶先生。“到处都是人,把一个阶梯教室堵得满满的,根本就挤不进去,后来开始发听课证。我们中午吃饭前,甚至第四节课一下课就去占位置,窗台边、门廊里都是人,叶先生要来讲课了,走路都走不进来。”
张侯萍回忆说,那是文革刚刚结束后没几年,十年的禁锢,叶先生带来了一种诗的最本质的东西,一种新风。“我们听到了一种从来没有听过的东西,才知道原来诗词是可以这样解读的。哲学的、文学的、理学的、南开大学的,连社会上的人都来听课了。叶先生的台风非常好,她的仪表、她的风度,无法用语言表达。许多同学说,她站在那里,还没开口就是一首诗。”
叶先生的一生充满坎坷和大起大落:少年时丧母,青年时丈夫遭祸,中年时痛失爱女。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后,她依然活得坚强而幽雅,积极而充实,在她的脸上找不任何悲戚与沧桑。一位倾听过叶嘉莹先生讲课的人说,“在先生的身上,我看到了那种为中国古典诗词浸润透了的美,只有了解了她的经历的人才明白,为什么先生总说,诗就是她的生命支柱。”
如果说先生有忧虑,她忧虑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次,我和先生的一些学生到先生家里听她讲课,先生填了一首鹧鸪天,其中有两句,说的意思是,自己辛勤一生耕耘,可是自己毕生所学中国的古典文学事业有谁来继承?先生让大家讲述这首词的意思,一位学生讲着讲着哽咽了,大家知道,先生这是在忧虑这些文化传统的传承。
至今,已经80多岁高龄的叶嘉莹仍然站在讲台上,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拼命工作,有时候一站就是三个小时。在内地,她的讲学足迹已经踏遍了华北、华南、华东几十所高校。曾有学生问叶先生:“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学习古典诗词还有什么用”,先生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
叶嘉莹小传
叶嘉莹,女,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院士。
主要著作:《迦陵论词丛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灵溪词说》(与缪钺合著)、《词学古今谈》(与缪钺合著)、《中国词学的现代观》、《清词名家论集》、《迦陵文集》(十册),以及新出版的《好诗共欣赏》等。(赵琳琳)
品读叶嘉莹:一种博大,一种自谦
现已80多岁高龄的叶嘉莹,最终由中华书局完成出版了这本《迦陵诗词稿》,这本书单以创作而言,则其少作已是才情艳发锐感横生,中年之作律细辞工而尤能深切见意,晚岁之作则信手拈来无不惬当,其内容与风格之变读者自不难窥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叶先生一生饱经忧患的真实记录,读者自能从中体会到叶嘉莹先生历劫之后的菩提之路。
不同时期的诗句体会着其中她的人生浅深甘苦,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骨子里深埋下一生与诗词结缘的种子。然而也或许正是这种优雅古典的性格使她一生都有某种悲剧色彩,似乎美丽多才的红颜女子总是命运坎坷。
尤其书中收录的《蝶恋花》、《水龙吟》、《瑶华》,更展现了叶先生作词之经历。《蝶恋花》词婉约幽秀;《水龙吟》词,感慨时艰,突显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怀;至于《瑶华》词,“则抚今思昔,感念人生,融合佛家哲理,取境幽美,用笔宕折,层层脱换,潜气内转,而卒归于浑化,则深有得于周、姜、吴、王之妙者。”读者寻此嬗变之迹以求之,可见叶先生数十年中填词之用力精勤,受益匪浅。
细细品读叶先生的诗词,你会领略一种博大,一种自谦,一种大彻大悟的情怀。在当今的浮躁社会,这种情怀尤显珍贵。 (文/洛可)
迦陵谈诗 “我自幼养成的对于诗词中之感发生命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的共鸣”
“好诗共欣赏”是叶嘉莹教授“迦陵谈诗”系列中的一册书名,很能代表中华书局新近出版的这套六册诗词赏析丛书的风格,既《好诗共欣赏》、《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叶嘉莹说唐诗》、《叶嘉莹说诗讲稿》。这个系列与此前河北教育出版社那套十册本的“叶嘉莹谈诗”丛书大有不同,选题方向还在读者的阅读深浅,要义是使读者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倘若将这两套丛书作点比较,中华书局版“迦陵说诗”是叶教授在多家大学授课的讲演集,由他人按录音记录整理成书。河北教育版为叶教授自己执笔写作而成,文字严谨规范。两相对比,中华版通晓浅白,着意在诗词普及,是大众化读物。河北教育版则学术厚实,偏重考证诠释。
大约诗与酒总相伴,此意古今都同。《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原本无“拟古诗”这一章节,大有“诗酒趁年华”的情意。据叶教授自己说,《饮酒二十首》起因并无准备,有一次在温哥华中国城金佛寺静修,忽然受邀登坛,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颇受欢迎,一发不止。“我在佛寺中讲授以‘饮酒’为题的陶诗,那当然就正因为陶公此一组诗虽以‘饮酒’为名,而其所写者实在乃是对东晋衰乱之世礼崩乐坏六经不亲的一份感慨。如果从悲天悯人之想要挽救颓风的一点心意来看,则当日写诗的陶公,和此日邀我去讲授陶诗的宣化上人,以及肯到佛寺中去讲陶诗的我自己,也许我们可以说是都共同怀有一种人天之悲愿吧。”这个叙述很是有趣,可说明许多事物都在不经意间发展起来,不必刻意要求,与陶渊明超然形迹之外的淡泊相似,随因缘便好。如此看来,这番话对我们今天喧嚣忘义急功近利的行为,可作兜头棒喝。而“陶渊明的‘拟古’九首都是讲的在朝代、人世改变的时候那种种不同的现象,种种不同的反省,也就是他内心种种不同的反复低回的思量。”
《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一书主要品读的是阮籍诗十七首,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台湾教育电台播讲大学国文时的讲课录音,三十年后由天津旧日的学生将之整理成书。这十七首诗所用标题,以诗中某句作引,“夜中不能寐”、“而妃游江滨”、“登高临四野”、“开秋兆凉气”、“平生少年时”等等。叶教授给阮籍的评价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建安文学之后正始文学时代的诗人。”这大约也是对“竹林七贤”的印象。不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才是他优处。这种寄托深远、喜怒不形于色的态度是傲然独得,体现出一种节制。爱山水,爱游玩,随性放达,可知他的“咏怀”意境迷离,惹人思绪。迦陵谈诗选择阮籍来概括“竹林七贤”,应是她对这种情感的认同:“虽然嵇康和阮嗣宗并称于文坛、诗坛,可是,如果说到诗的含蓄、寄托的深切,嵇康实在是比不上阮嗣宗”。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大概是叶教授论述最广的一部书,约四十五万余字。所论人物曹操、曹丕、曹植、王粲、阮籍、嵇康、潘岳、张华、陆机、左思、傅玄、陶渊明、刘琨、郭璞、谢灵运十五位,可算作这套丛书里极有分量的作品。书中第一章论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尤具价值。从全书的“说诗”方式看,阐释周详,阐述细致,又兼得评论与赏析之妙,可视为“我自幼养成的对于诗词中之感发生命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的共鸣”。
《好诗共欣赏》约十四万字,所谈诗歌最为浅显。但即便浅显,也能阐发深意。“摇荡性情的诗意”、“诗可以兴的传统”、“兴发感动的力量”这三节,可算作诗歌欣赏的入门文章,旨在中学生都能读懂。“我确实感受到了诗歌对于一个人的智慧和心性能够形成一种启发和陶冶的功能。而要想达成这种功能,则面对面的讲授,实在会比闭门写出的专业著述有更好的效果。”这是她“说诗”丛书可借以汇集的因由,“我以为‘好诗’较之‘奇文’实应更易获得读者普遍的欣赏”。(杨小洲)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