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仇德树新展亮相艺术门:关于抽象艺术的“仇德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彭菲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艺术家仇德树  11月7日,艺术家仇德树的同名个展“仇德树”在艺术门正式开幕

艺术家仇德树

  11月7日,艺术家仇德树的同名个展“仇德树”在艺术门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以艺术史的视角,回顾和梳理了仇德树1979年至今的艺术创作,展现艺术家独特个人艺术风格之“裂变”的形成与演变,及其所蕴含的美学与社会学价值。

展览现场

  仇德树1948年生于上海,其自幼研习绘画,以“独立思想、独立技法和独立风格”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并以“三独精神”作为他1979年组织“草草社”的思想纲领。“草草社”艺术家们以最不起眼而又拥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草自喻,希望将独立思考和创作的理念以燎原之势广泛传播。但展览在开展不久便被审查,定性为“具有抽象化倾向”而被提前结束——与裸体画一样,抽象在80年代也依然是禁区。于是,只展出了寥寥数日的草草社画展也随之画上了句号。不过,它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历史事件。

  80年代初期,仇德树因“草草社”持续受到批判。令人难以忍受的心理压力,让32岁的仇德树经历了一次小中风,导致暂时性的面部瘫痪和语言能力丧失。回顾往昔,仇德树将这段时期视为自己人生的最低谷。这位自觉地追求人格独立、创作自由的先驱,处处受压、屡遭打击,聊以慰籍的只有他依然坚定的艺术探索之路。

Qiu Deshu b.1948  Fissuring,1987 Acrylic on Xuan paper and canvas 149.5 x 179 cm (58 9_10 x 70 1_2 in.)

Qiu Deshu b.1948 Fissuring,1987 Acrylic on Xuan paper and canvas 175.5 x 115.5 cm (69 1_10 x 45 1_2 in.)

  苦闷、悲愤与百无聊赖之时,他常去工作室后面的一座废弃的花园里散步排遣,石缝中长出的小草助燃起他的希望之火,而斑驳沧桑的石面上复杂而细密的纹路更让他凝视神注、思绪万千。最初他看到的是裂缝之美,接着强烈地感应到石缝下面的那种悄然无声地、又不可抵御的自然之力,所有这些都给落难中的仇德树以慰藉,同时也孕育出“裂变”的艺术理念。1982年,仇德树尝试撕碎宣纸,借由裂痕以寻求一种艺术的突破,这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平复。

Qiu Deshu b.1948 In a restless world,1979 Ink on Xuan paper,130 x 263 cm (51 1_5 x 103 1_2 in.)

Qiu Deshu b.1948 Seal,1981 Ink on Xuan paper and canvas 60 x 138 cm (23 3_5 x 54 3_10 in.) 

  在经历了“草草社”给他造成的政治困境后,多年来仇德树一直处在中国艺术界边缘的地位。1982年他的作品展出于美国史密斯学院美术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并于1985年作为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访问艺术家赴美。1986年回到上海后,仇德树成为独立艺术家。

  仇德树将自己早期的创作探索称之为“泼墨加减法”;与此同时,他又开始了“印章归纳法”的实验。仇德树的创作摒除传统印章使用的成见,印章从绘画的附庸变成了主角,方正的印面被解析并进行重新排列,成为构图的关键要素。

  通过“裂变”,仇德树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亦异于西方绘画的观察方式、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模式。他将宣纸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纸墨材料的核心,以“裂变”强化纸质材料“物”的本体意义,凸显材料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QiuDeshu,Fissuring,2016,122x244cm copy

QiuDeshu,Fissuring,2016,183x320cm

  三十余年来,仇德树一直以“裂变”作为其艺术创作的主题,以一种非叙事性的意念表达,将其艺术融入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仇德树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以齐物的观念与宣纸材料对话,通过撕、磨、擦、雕等技法,激发出宣纸材料本身的纯粹物质特性,托物言志,以一种隐喻式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裂变”隐喻着仇德树的人生经历和思考,同时在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亦极具普遍性。

  据悉,展览持续至12月31日。

(本文艺术家和作品图片由艺术门提供 鸣谢艺术家)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