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花海——李洪波个展在81美术馆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耀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6月18日,“花海—&mda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6月18日,“花海——李洪波个展”在81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花海系列、自然系列、教具系列等三个系列作品,其中由色彩鲜艳的纸张以及近2000件各种武器形状的雕塑组成的作品“花海”占据了一个展厅,在表现“花”璀璨的同时,启发观看者领悟其背后可能会隐藏的伤害。

开幕式现场策展人吴洪亮致辞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李洪波致辞

开幕式现场

  关于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吴洪亮在谈到时表示:展览的题目“花海”,源于一件作品的名字,也在此有了新的内涵。那“花”源于“枪”,美丽与刚强、空间的意味与作品的意味统一成可深思的力量。

  另外一位策展人许向群则认为:李洪波的花海时绚丽醉人的非自然人造景观,枪械与鲜花构成了硝烟与繁华并存的大千世界,花海的视像变异而产生的奇观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并使这片宛若人间仙境且充满游戏魅力的童话世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多样解读和多维联想。花海是战争与和平“视像”在当下的演绎和变奏。化剑为犁、变枪成花,是生命的觉醒、人性的回归、和平的召唤。

展览现场艺术家李洪波与好友合影

展览现场中央美院教授吕胜中在拍摄作品

  而对于艺术家李洪波来说,他想通过“花海”这个作品去碰触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去唤醒每个人的仁爱之心:“我希望提醒人们,这些武器即使做得再漂亮完美,也依旧是杀戮的工具。”、

展览现场观众在观展

展览现场观众在观展

现场观众在体验教具系列作品

现场观众在体验教具系列作品

  关于花海系列策展人之一吴洪亮在谈到时表示:色染彩缤纷的花海使观者感受到视觉的震撼,同时直接关注到艺术家所擅长的材料处理方式。花园城堡的童话乐园展出虚幻的图景,满足人们甜蜜的美梦,对于欢愉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尤其是全球金融资本注意时代,居伊·德波所描述的景观社会之下人类欲望更加被放大。表象与真实该如何区分?穿插的手枪元素虽像玩具,却如同被包裹了糖衣、藏在暗处的危机。艺术家将欢乐与危险并峙,暗示在人类为自己创建的美好世界中,同时也亲手制造了伤害。而在花海般的繁荣外表之下,人类如何在保留真实与善意的同时,认清虚假与丑恶呢?

花海系列作品

花海系列作品

花海系列作品

花海系列作品

花海系列作品

  自然系列:看似自然状态下的普通物体——木头、木块、石头、砖等通过变形拉伸的方式挑战了观者的认识常识,同时展出纸的伸缩性与柔软性,以此关注到纸作为一种物质的“物性”。利用纸的伸缩性,变形的物体所增加的体量与空间形成一种生成与制衡关系,这种变异的体形与未变形的物体也有着时空对比关系的存在。在艺术家通过用纸模仿自然形态的物体,又用纸改变自然物体的形态,来探究自然事物在人类日常思考之外的不可预知性。

花海系列作品

花海系列作品

  教具系列:用纸张制作的可拉伸变形的石膏人体像,外形与绘画班所使用的石膏人体无异,内部实际是用中国传统纸灯笼制作技艺制成。实为中式核心,西式外表的结合,变形后的纸雕更是挑战了西方雕塑在人们股有认识中的庄严感,变得滑稽怪异。产生震惊效果的同时也促使观者反思日常语言与观念习得背后的惯有运转机制所造成的僵化思维,正如福柯对于话语形成模式的质疑。变形纸雕同样改变了观者对坚固与柔软这对矛盾概念的重新认识,对于事物在不同状态下所具备的可能性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发现不同材料所具备的多种可能性。

自然系列现场,观众在体验作品

自然系列现场呈现作品

自然系列现场呈现作品

  前言/吴洪亮

  我们终于走入了一个既爱这片土地所酝酿出的传统,也爱全球化所带来的开放意识的时代了。此刻,在审视艺术时,更多的判断反倒可以来自真实的感动,而非某些教条。

  我对于李洪波作品的喜爱就源于直觉以及某种孩童式的好奇。他将我们儿时所熟悉的“拉花”,纸---这种颇有历史与文化意含的材料,转变成极具先锋性的作品。这种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思维的叠合、挤压、彰显与融汇所产生的复杂性与单纯性的碰撞恰恰形成了李洪波作品的力度。更为重要的是李洪波作品摆脱了简单地对于传统符号性的挪用,装饰性的嵌入,而是把传统本身作为作品生成的逻辑并将俗与雅、直观感受与哲学意味同时推向了观者。或许,因为李洪波作品的形态来自玩具,而游戏与艺术根源的一致性,使其作品具有了中外、男女、老少可以瞬间被理解的可能。甚至我75岁的母亲都会通过微信向我推介洪波作品的视频,可见他的粉丝之多,作品流传之广。

自然系列现场呈现作品

自然系列现场呈现作品

自然系列现场呈现作品

  还有一点就是李洪波作品中的“视而非见”,尤其是呈现中的时间差与体验性所产生的的惊喜,强化了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错位价值。驱使观者在惊艳过后的心理平复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感悟。因此,洪波的作品自有其厚重的一面。

  最后,我、许向群老师以及李洪波都要特别感谢81美术馆的大力支持!充分的展示空间使洪波不同时期作品得以首次全方位的呈现。再有展览的题目“花海”,源于一件作品的名字,也在此有了新的内涵。那“花”源于“枪”,美丽与刚强、空间的意味与作品的意味统一成可深思的力量。

  王奕丹:举轻若重

  纸作为承载人类文明观念与历史信息的媒介,被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自身作为“物质”的魅力却常被忽略。艺术家李洪波通过对纸张的层层堆叠与雕刻,做出乍看为平常的稳定坚固之物,实际却能柔软变形的令人出乎意料的作品。由此,观者的注意力从作品外形转移到对于纸张特性的关注上,同时也惊叹于将千万张纸层叠粘合出的浩大工程所需耗费的耐心。

  纸张是柔软的,可随意揉捏;纸张是锋利的,如刀般可划伤身体;纸张是轻薄的,看似毫无重量;纸张是沉重的,数量的堆积与形式的塑造使其堪比巨石……李洪波的作品,是将千万张0.01mm厚度的纸粘连、叠加,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平面到逐渐具有体量,再用做雕塑的手法打磨、切割,使纸张成为具有欺骗性外形、看似分量十足的物体。这个举轻若重的塑造过程,是为轻薄的纸张赋予体量的过程,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意义层面,薄薄一张纸不再只是被动的载体,它成为作品本身,彰显自身存在的意义。而外形看似坚硬的作品却可伸缩变形,由具象变成抽象,纸张的柔软性与可塑性便得到展现,扩大的体量与变异的形象充盈空间——举轻若重,使得渺小之物逐渐显出其威力。

教具系列作品

教具系列作品

  举轻若重,是李洪波作品呈现的方式,也是他自我修炼的途径。禅宗的修行方式有两种,一为“棒喝”,一语惊醒梦中人;二为“苦修”,从点滴开始对身体与心灵进行磨砺。李洪波属于第二种。这种“举轻若重”的苦修,又有一个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的过程。反复如此,活于当下。“从内向外”,是起始于一张纸、一把刀,张张集聚成体、刀刀刻画成形。内部只是简单的纸张材料,而从外部看来却是木头、砖、石头、石膏像、人体等具有实际体量和坚实外形的物体。拉长、扭曲、变形的行为让作品又变得似乎具有自我生发之感,蜿蜒而出、层层推进,纸张的韧性与刚性得以凸显,并与空间形成对比张力,以精微个体的堆叠与塑造逐渐积聚大能量。

  李洪波从2002起开始的纸雕实验,至今已有15年。每件作品需要一层一层地粘连,动辄几千张纸,这种不厌其烦得粘合堆叠,好似在一个人寂寞地爬万层台阶。在制作过程中,用工具切割打磨作品,再精雕细琢,从不可控到可控,需要耗费艺术家大量的时间与耐心,稍有疏漏则易前功尽弃,这里有刚与柔的较量、有收与放的取舍、有对作品外形的剥离,也有反观自身而对外物的剥离。每一步的制作都是艺术家磨砺自身脾性、磨炼自我内心的过程,这又是一种从外向内的、举轻若重般的修行。

艺术家布置了一个写生石膏像的现场

艺术家布置了一个写生石膏像的现场

艺术家布置了一个写生石膏像的现场

  在“从内向外”至“从外向内”的举轻若重中,艺术家李洪波达到了由己及物,由物至心的修炼。他将这种力透纸背的韧性融入在他看似为日常事物的作品中,平实却有力地给观者以视觉的震撼、内心的反思,纸雕极具实验性的形制,以及变形后作品状态对人们认知的挑战,传达出他对艺术本体与人类社会的思考。举轻若重,是一种看似“笨”的修行办法,但艺术家正是在每一份“轻”与“重”中表达艺术思考、审视修炼自我,炼心磨性,砥砺前行。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7月20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