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上海种子·奇点”开幕 “89后”眼中的211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彭菲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首届“奇点”部分参展者合影  9月2日下午,首届 “上海种子&r

首届“奇点”部分参展者合影

  9月2日下午,首届 “上海种子”的第一场展览 “奇点” 亮相证大朱家角艺术馆,来自中国(含港澳)的12位“89后”入选者与“89plus”(由西蒙·卡斯泰、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共同创立的研究平台)的11位海外创作者共同参展,呈现艺术、科技、行为、表演等不同层面创作视角。

  公开征集项目 “奇点” 是 “上海种子” 特别设立的青年板块。其名谐音“起点”,旨在挖掘国内 “89后” 的创作理念和思考方向。自征集以来,主办方收到300多位申请者的初步方案,经由李龙雨、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西蒙·卡斯泰、颜晓东、张涵露、林秀映、徐文恺共同组成的国际评委团的两轮评审,确认12位入选名单。他们是:冯冰伊、胡伟、胡为一、黄晶莹、黄乐玮、林立峰、罗苇、王文佳、王梓、许世鹏、展销场、周恺(排名不分先后)。上述参展者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涵盖建筑、设计、当代艺术、电影、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

“上海种子”艺术总监李龙雨

“上海种子”联合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左)

“89 Plus”联合创始人西蒙·卡斯泰

“奇点”项目负责人林秀映(左)

  开幕式现场,“上海种子”艺术总监李龙雨、“上海种子”联合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89 Plus”联合创始人西蒙·卡斯泰和“奇点”项目负责人林秀映先后发表各自观点。李龙雨称,“奇点”项目作为“上海种子”的“起点”,容纳年轻一代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展览希望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出发,呈现“89后”的视角。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则着重提出网络对世界构成的影响,他说:“网络的急速发展改变了年轻人的思考方式和路径,本次展览中正有数位参展者以网络时代为参照完成创作。”

周恺现场朗读他创作的文字片段

  首届“奇点”项目由于三段表演拉开序幕。年轻作家周恺在现场朗读了由他创作的文本片段。受到皮埃尔·勒韦迪创作于1916年的诗歌《时间的皱纹》所启发,周恺采访了5位“89后”作家,在此基础上创作小说《时间的皱纹》。周恺出生于1990年,2012年,他在《天南》第9期发表小说处女作《阴阳人甲乙卷》,并于次年获香港第五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

参展者王梓(右)与同伴完成现场声音表演

三位演员伴随不同的声音演绎相应情绪

  第二场声音表演来自本次展览最年轻的参展者王梓。王梓出生于1995年,目前读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专业。王梓热衷于现场,喜欢即兴音乐和声音研究,他是乐手、多乐器演奏者、学术研究者和手工人。整场演出中,王梓与友人一同呈现丰富的声音表演,三位表演者随着不同的声音颤动着身体传达情绪。

罗苇《你告诉我,你该如何运转》表演现场

罗苇《你告诉我,你该如何运转》表演现场

  艺术家罗苇带来表演项目《你告诉我,你该如何运转》,艺术家和她的团队在现场进行一场对话,话题围绕“生物再生”。2016年,罗苇开始和科学家、戏剧研究者、考古学家等进行合作,建立了“生物再生研究所”并联合组建“生物复兴议程”,该项目通过艺术来探索人类自身功能和外界世界的关系。

冯冰伊以“Clitche” 为主题 展览现场

  除三场表演外,十多位参展者的作品散布于空间各处。冯冰伊作品的主题是“Clitche”,它是“glitch”(故障)和 “cliché“(陈词滥调)的合成词。冯冰伊通过“文字—图形—空间”之间的联系,创作的作品共分为五部分,使用的素材包括纸张、视频等。

胡伟 作品图

  胡伟从社会政治学和哲学的角度探索人与科技(机器)调节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他从生物政治的角度揭示科技(机器)是如何影响和“控制”人的情感、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同时,他也试图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推测和思辨当代图像(“人的”或“非人的”)是如何在艺术实践中被生产和被赋予意义的。

胡为一作品 展览现场

  胡为一的作品充满对未知的探索,对生命忧伤的把握,和对自然和人体伤害的好奇。他曾将人形照片的剪纸放置在了一个循环滚动的装置上,当装置开始运作,纸人随之移动,摄影机会把他们的“动作“记录下来。另一个摄影机放置在展区的外面,即时记录下人潮不断移动的景象。两个景象在两个不同的屏幕上一起播放,观众看到的是自动装置上的纸人与展区外行人同时在屏幕中移动。

黄晶莹作品《缝隙》

  黄晶莹呈现了7个屏幕,她剪辑了近2分钟页面“正在加载”的时间。通过“加载时间”这一概念,艺术家探讨了人与器械的关系:人们对“正在加载”的不耐烦,会催生一种急迫感;但是,“加载时间”也给了人们一点时间,能够将注意力从屏幕上移开,去关心我们周遭的人和事,去离线对话。

黄乐玮《回不去的弄堂》展览现场

  黄乐玮带来VR作品《回不去的弄堂》。作品关注了正在逐渐消失的石库门,它是上海独有的传统本土建筑,也是黄乐玮的生活记忆。通过VR技术,从2015年年初开始,黄乐玮收集了闸北区一带、即将被拆毁的石库门影像。这些影像数据承载了当地居民对旧居的思念,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家庭成员的感受。

 

林立峰《海藻的新生》“上海种子-奇点”项目策划图

  出生于1990年的林立峰是一名建筑事务所设计师。在建筑实践方面,他主张以“轻”状态把建筑介入城市物理空间,改善社会空间的品质。林立峰认为,未来上海的很大一部分将会因气候剧烈变化而被淹没。根据这个未来设想,他设计了一款自动机器人,用于收集海藻并把他们转化为可再生资源,再运用于建筑中。

王文佳《超级构筑计划》展览现场

  王文佳同样是一位建筑师。她认为,人们不仅要思考如何保留对生活环境的新鲜感,还要思考建筑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她构思了针对朱家角环境发展的《超级构筑计划》。在作品中,她关注了人口分布、城市结构、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布、族群隔阂等问题。该作品希望强调,在未来,建筑的寿命应该超过目前普遍预估的70年,不再通过重建,而是通过增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灵活性。

许世鹏《登陆计划 – G11》(局部)展览现场

  艺术家许世鹏长期研究“共时性媒体”(Live-media)与“行为媒体”(Act-media),他擅长使用直播技术、影像交互技术和生物传感器。他的《登陆计划 – G11》由三个空间组成,第一个空间 (也叫“登陆舱”)由观众创造内容,传送到第二个空间中的屏幕上。第三个空间像是一个虚拟空间,艺术家远程控制着这个空间,向观众输出问题并选择所要提出的问题。

展销场

  来自香港的作家凌明在2013年推出项目“展销场”,它处于灯饰店与干货铺中间,汇聚一群小贩,出售各类产品服务:从高仿手袋到人寿保险等等。它以商家、货品和顾客作为起点,分别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观察人际互动:这些互动正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社交和物质层面的面貌,激励着社会生产的另一种可能性。

  据悉,展览持续至11月13日。






 
关键词: 奇点 上海种子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