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为时代造像”湖北美术馆馆藏雕塑作品展上海亮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璐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为时代造像”湖北美术馆馆藏雕塑作品展

  中华艺术宫与湖北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为时代造像——湖北美术馆馆藏雕塑作品展”于2016年5月27日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开幕仪式。展览集中展示了近7年来自湖北美术馆的76件雕塑收藏成果,是上海地区极为难得和少有的大规模雕塑展览。

开幕式暨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两组八位嘉宾分别从美术馆界合作的情况,本次展览反映的中国当代雕塑状况,湖北美术馆收藏的体系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探讨。

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

  此次展览也是中华艺术宫年度品牌展览项目《同行——美术馆联合展》项目之一。自2013年创立“同行展”品牌展览项目,经过几年的打造,“同行展”的品牌效应和学术价值日益凸显。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在开幕式对话中介绍,2016年同行展确定的研究方向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坚守”,聚焦人物肖像的艺术创作。不仅梳理了解其基本面貌,同时也映现其面对社会现实发展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他表示:“中华艺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共享的平台上携手围绕对文化艺术的研讨、思考和行动。而本次展出的‘为时代造像——湖北美术馆馆藏雕塑作品展’就是在2016年“同行展”品牌展览项目这一策划思路下的馆际交流成果。”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

  短短七年中,湖北美术馆确定馆藏定位,系统的收藏了一批涵盖40——80年代的雕塑作品。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在对谈中表示,当代雕塑是湖北美术馆的收藏核心。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各个年代的雕塑以不同的表现方式,所阐述的社会思考,把时代的发展紧密的表达出来,这就是展览的意义。

展览现场

  出席对谈的嘉宾都提到了湖北美术馆馆藏问题,文汇报文化中心主编、上海文艺评论家副主席张立行认为美术馆藏品是美术馆发展的第一位,湖北美术馆能立足本身的条件,选择以雕塑馆藏这一差异化竞争极具特色。新民晚报艺术评论版主编林明杰则表示湖北美术馆馆藏雕塑的新意在于“真实的收藏”,只有“真实的收藏”才能从中看到中国雕塑界的状况。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蒋铁骊的作品通过大型美展的获奖而被湖北美术馆收藏,他认为这种收藏渠道对于新兴美术馆来说,也是收藏一系列具有当下时代性作品的方式。除此之外,“美术馆馆藏的不能只是高大上,还需要市场细分、市民化和更落地化。”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雕塑家杨东白如此说道。

  湖北美术馆对于雕塑收藏的定位,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批评家江梅定义其为“适逢其时”。而湖北美术馆这一馆藏收藏的发展,对于从事艺术研究来说可以作为一个案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马琳表示。

  本次展览划分了“时代造像”、“我型我塑”、“大象无形”三个单元,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觉互动资源,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

“时代造像”展区

  “时代造像”中的作品主要分为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和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两个阶段。这部分展品多来自老一辈艺术家的捐赠,它们反映了中国雕塑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雕塑转型的前奏。而改革开放之后,雕塑在形式上的尝试与创新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历程。

“我型我塑”展区

  “我型我塑”展区,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包括雕塑逐渐摆脱了集体意识形态的影响,“个体性”、“世俗性”、“商业性”开始成为中国雕塑的关键词,而这也是“我型我塑”部分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湖北美术馆希冀通过对青年艺术家的发掘与推介,更完整地把握中国雕塑转型的脉络与特征。

“大象无形”展区

  展览把抽象雕塑作品单独归为“大象无形”单元,它们是中国雕塑转型中不可绕过的环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抽象艺术被西方艺术史明确定位下来,并发展延伸到包括雕塑在内的艺术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这是社会形态进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雕塑家们在具象中提取并精炼出抽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更贴近于自然造物的基本几何形态,而这种反复的抽取与重建,体现的正是雕塑家反复思索与推进的过程,这也是雕塑得以演进的动力。因而抽象雕塑也将成为中国雕塑整体进程中一种试验性的方向。

王福臻《春天》

王昇《远方》

 张祖武《列宁头像》浮雕 铜 20x20厘米 1950年代

傅中望《生命使者》

张松涛《娃娃》

焦兴涛《黄》

马文甲《思想者7号》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8月7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