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原·溯 陈辉、董书兵、李鹤三人展启幕 回归雕塑本体语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段维佳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11月29日下午,“原·溯”三人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11月29日下午,“原·溯”三人展在北京颐和悦馆·莱维艺术空间开幕,参展的三位艺术家陈辉、董书兵和李鹤均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此次展览,三位艺术家共带来30余件雕塑作品,除了各自风格的阐释,也同样是一场学院雕塑的亮相,三位艺术家也将切身的感知世界、理解周遭的思想和社会的感受,通过雕塑呈献给了观者。展览也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领导、教授以及众多艺术家好友,美院学生到场祝贺。

嘉宾合影

展览开幕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张敢(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在致辞中说:“陈辉、董书兵和李鹤三位老师代表的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整体水平,我们也希望大家通过欣赏他们的作品,能够对雕塑艺术产生更深的理解和热爱。至于他们的雕塑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则是我们需要面对面来领会和感受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锠说:“三位老师既是学院教学的带头人,同时也是创作方面的实践者。他们把教书育人和实践感悟结合起来,集中在雕塑作品中反映和展现。作品是无声的,但是它们默默的与观者产生共鸣和对话。从题材、形式、材料以及艺术表现都各具特色,但它们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共同的生命,这个就是无论写实或是抽象,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生活中的人和事,经过艺术家的选择和艺术加工,使得作品既有生活的灵动性,同时也是艺术最真实的表达。”

艺术家陈辉(左) 艺术家李鹤(右)

  “当代雕塑艺术何去何从?我想还是要请具有代表力的美院的老师们给我们补上一课。在市场太过于喧嚣的时候,这些学院正统并具有当代先锋性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回归真正的艺术本质。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很长时间,而在油画之后下一个承载的目标就是雕塑。同时,艺术界以及市场也逐渐对雕塑产生认可,而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普遍缺乏灵感和希翼的艺术品来指引或熏陶我们,所以我希望通过此次的展览让大众可以对雕塑重新认识,因为雕塑不仅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可以传承的文化。” 颐和悦馆董事、展览策展人刘彭生在采访中谈到。

李鹤《生存方式·女尊》 青铜 2015

李鹤《毛泽东·1948》 2011

李鹤 《忽必烈》青铜 2012

  对李鹤来说,“再具象”一直是他所追求的和倡导的,“我就是一个做具象雕塑的人,你生活在当下,现在社会的各种观念和艺术潮流太复杂,但你也需要有自己的表达,哪怕你就做一个人,你这个人要表达什么,还是要有思考,不是说只是一种技术的炫耀。”李鹤的人像雕塑是当代的,在光滑或是刀砍的棱角中,捕捉雕塑对象的内心情感。作品不管是当代平凡人还是历史人物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时代的真实”,不用说多少话,把真实呈现就可以,去表现时代精神的本质。

陈辉《凝固在山顶的一片云》 铁 2014

陈辉 《飘忽的疾行》 铸铜 2014

陈辉《思云》铜 2015

  “我在雕塑里面就是融合这种硬和软的关系,像水、像云、像山石。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对立体,这也与传统哲学有关,中国文化最精髓者就是阴阳关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山水所代表的反向特点融汇在雕塑里面。我认为中国自己的雕塑不一定要跟随西方的抽象,中国的抽象是带有文化的抽象,具象是带有意象的具象,体现了中国的审美性。”陈辉谈到。陈辉的作品带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类似传统写意的山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悠游于各种不同的材质,表现出他深思熟虑后的精炼语汇,主要是“形”的本身赋予了一切的意义。

董书兵《梦语系列》石膏、木2007

董书兵 《行者·探》 2014

董书兵《无题》铸铁 2008

  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人物的情感与人生、人性与命运,才是艺术家希望去挑战的内容。董书兵展现给我们的则是完全不同的雕塑语言——婴儿,哭泣的婴儿,这也是他作为父亲后的人生体悟和积累的多层参照。他觉得“哭泣的婴儿和欢笑的大人成为了现实更有意思的参照”,时间带来了改变,然而更多是经验上的参照。用董书兵的话说,这样的改变带来的思考就像“重新审视生命”。

展览现场

  艺术应该有针对性,这是当代许多艺术家的特征,他们所针对的,恰恰是这个巨变时代遭遇的种种问题。对一件雕塑作品来讲,这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敬意呈现,而观众被雕塑背后那种既神秘又新鲜的故事感染,因为人类共有的欲望与理智的无止境搏斗,人类对于物质享乐的迷恋与排斥、对于精神不朽的怀疑与渴望,将人们纳入一个广大的文化共同体,这就是雕塑能够令观者怦然心动,给艺术家带来灵感的原因。

  据悉,此次展览持续至12月15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