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收藏传奇"马未都:最高境界就是过我眼,即我有(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央视-《面对面》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董倩:就是一开始的时候,你怎么对文物收藏感兴趣了?

  马未都:我从小,就对旧东西感兴趣,就对新东西不感兴趣。我记得小的时候,学校带着去看博物馆,老师的任务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你看什么都不重要。我的印象就是老师说跟上跟上,永远说这种话,就是一个跟一个,但我就永远落在最后,就要看,看明白。我觉得弄清历史的成因是特别重要的。  

  董倩:你到底对哪个点,或者说什么东西让你感兴趣?

  马未都:我最早感兴趣的就是瓷器,就是觉得我生活中看不到这么漂亮的东西,为什么都在橱窗里?

  董倩:为什么我用的都是粗瓷碗。

  马未都:对,为什么历史上的东西,都比我们现在的漂亮,而我们的课本当时都说过去的人水深火热,怎么怎么,全是这种话,就解释不通。所以就一点一滴的。后来也是偶然的因素,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上世纪80年代初那会儿,我那时候刚到工厂,那时候刚改革开放,从地摊上买过几块钱的东西,当时就花几块钱,也挺高兴的,拿回来就琢磨它是什么?

  董倩:真的假的?

  马未都:那时候也没真假概念,先是第一个概念是好看不好看,以最原始的审美态度,就是不受过任何的陶瓷美学的教育,你是空白,你就凭直觉,觉得这东西好看,两块钱,我还五毛钱买过多少,那时候就买回来拿着玩儿。

  最初非常质朴的动机,培养了他在文物方面的兴趣,不经意间马未都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

  董倩:那什么时候,这个兴趣就渐渐地归入正轨了,就开始走上收藏这条路了?

  马未都:我想想,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初吧,大概1982、1983年那会儿。我第一次看见人家给我拿一个青花罐的时候,人家告诉我一句话,我当时印象特别深刻,人家告诉我说这个青花,可以分出历史朝代,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

  董倩:什么人跟你说的?

  马未都:就是一个文物局的老头,说青花可以分出年代来。我认为青花就是一个白瓷上画着蓝色的花,这怎么能看出700年以来的变化?而每个朝代都能分出来?我当时认为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然后那个老头就说,你只要认真地看,就能看出来,他就这么跟我说的。然后我就买了一个,现在说起来都是很可笑的事,就是搁在床上,床头有一个台灯,专门去买100瓦的电灯泡,特亮,不亮看不清楚,天天抱着看。

  董倩:晃着100瓦的大灯泡看。

  马未都:你不能想像,就一个东西在那趴几个钟头,就趴着看,就翻来覆去地看,抱在被窝里。你要让正常的人看,是有点不正常的状态,我想当时是没有摄像机,如果房顶上吊一摄像机,照着我那一宿,估计跟精神病也差不太多,你没事你抱着一个瓷罐子在床上,翻来覆去看,然后一直到睡着了,然后半夜突然就醒了。

  董倩:你突然醒了,想看它的什么?还是说在梦里面,忽然有一个什么东西提示了你?

  马未都:对,过去佛教上有一句话,叫积思顿示,就是你想得久了,突然有一天你就明白了,这个东西道理一样,就是你看得久了,你突然有一天就彻底明白这个事了,东西都是有规律的。

  在马未都对收藏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的另一方面的才华,开始展露出来。从1980年起,马未都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他的小说上了《中国青年报》,此后,马未都从工厂车间跳到了《青年文学》编辑部当编辑。后来,他又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受好评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之后,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虽然在文学道路上受到了瞩目,但马未都那个时候关注最多的还是收藏,在他看来,自己是一个挺幸运的人,因为他赶上了一个对收藏有利的时代。

  马未都:因为我多次说,我说我不比前人强,我也不比后人强,只是我赶上一个前后人都没赶上的机会,我刚有经济能力的时候,整整是文革刚结束,改革刚开始,80年代那10年,文物的长时间的低谷期,让我从头抄到尾,这个是我优于别人。那我们后来的人也有,现在你比如我们老探讨的问题,就是第二代富翁,但是历史也不给他这个机会,就今天的文物,尤其重要的文物非常昂贵,你再有钱,你在面前也是望而却步,也不给他机会。像我这样一介草民,能有这样的一个收藏,无非就是我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让我说土话就是,可丁可卯的卡在这上头。而我喜欢的那10年,尤其我原始积累的那10年,80年代,80年到90年,那没有人竞争的。

  董倩:你靠什么去支付这些文物需要的钱?

  马未都:那时候就是,最主要来源首先是工资,其次是稿费。80年代写了很多东西,那时候稿费虽然跟今天比是低的,但是跟文物比是高的。我第一篇小说发的时候,在《中国青年报》发那篇小说,给了60块钱稿费,我记得清清楚楚,我第一次拿稿费65块钱。

  董倩:当时月工资是什么?

  马未都:当时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我忘了,3、40,可能就这些钱,给了我65块钱。但问题是,当时一个乾隆官窑碗才5块钱。

  董倩:现在多少钱?

  马未都:现在那个碗,怎么也得个几十万块钱吧。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个人拿到我们家,那个乾隆的青花大碗,然后他说要8块钱,我说太贵了,然后我说就5块钱。他不卖给我,他说怎么也得6块。我说我就不要了。不要了,那人就走了。后来过了一会儿又回到我们家敲门,说那我就卖给你吧,5块钱。这个低谷期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大概到了1987年,20年前,1987年的时候,北京琉璃厂开了一个内部商店,这个商店只对中国人开放,叫弘光阁,1987年开张。那时候的官窑,就是比如雍正,乾隆时期的碗盘一类,都是400块钱一个。当天还打9折,开张那一天还打9折,300多块钱一个。

  董倩:你还支付得起。

  马未都:对啊,那也是几百块钱,还是支付得起。我记得我那时候有时候写一篇报告文学,转载几十遍,每次都有几百块钱。靠这些东西。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较早行动起来的收藏者,马未都无疑是幸运的,而对他的身边人来说,马未都当时的做法多少显得有些异类。

  董倩:那别人怎么看待你的这种做法?会不会觉得你有点不可思议?在当时那种情况下?

  马未都:我当时所有身边的朋友都不理解我这件事。所有人都是,我一谈这些事,我有很多很好的朋友,因为我文学界,当时我在文学界,几乎作家都认识,很多朋友聊起来,他们都很鄙视我这件事。

  董倩:为什么是鄙视?

  马未都:他觉得这就是清朝的遗老遗少才干这些事。

  董倩:公子哥才干这个事。

  马未都:对,我给人家有时候,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回我上一个朋友家,我敲门,他门老不开,我敲开了以后,他们都在那看电视呢,然后我就把电视给他们关了,不是看电视,看录像片呢,然后我就关了。关了以后我说你们看,我买了一个瓷器。然后我觉得所有人都特别木然地,很烦地看着我。为什么呢?可能那个故事情节正在引人入胜的时候,让我强行关掉了,看一个毫无生机的瓶子。但对我来说,那个乐趣一定要传达,一定要传达给每个人,我才有乐趣,你说我自己光高兴,没有用。可是问题是所有人都不接受这个传达。我现在都能回想起那个场面,就是所有人都特别冷看着我。后来我就觉得特扫兴,我把东西又收起来,又把电视开开,接着看吧。那时候就是这么一个社会背景。

  文物市场真假难辨,马未都是否真的有一双火眼金睛?

  马未都:然后那个人一下就惊呆了,就觉得这是一个绝技。

  一个小碗让马未都栽了什么样的跟头?

  董倩:赔了夫人又折兵。

  马未都:对。对。

在很多人看来,马未都比别人提前进入古玩市场,同时他又赶上了一个对收藏有利的年代,而恰恰当时他又有能力支付买古玩的费用,这使他占尽了先天条件。对古玩真伪和年代的鉴定靠的是眼睛的功夫,而马未都就在与古玩打交道的过程中,练就了他独特的眼力。

  马未都:我曾经给过一个人表演,就是我跟一个人逛市场,有个商人拿出一摞盘子,我拿起这个盘子,我就告诉他背面是什么情况,大概写的是什么,那十几块盘子我都说得特别准。然后那个人一下就惊呆了,就觉得这是一个绝技。其实不是绝技,是一个规律。  

  董倩:你这个眼力是怎么练出来的,既然它是个眼活。

  马未都:我当时的好处是,那时候没有造假,社会没有人造假,我就万幸,要不然我说,很多时候是人可以复制,历史不能复制。就是那个时期,就是80年代,没有人造假,因为真的卖不出去,造假的还有成本。你想我跟你说了一个碗才卖5块钱,你造一个成本都不止这个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作伪,我们买到的所有错误的东西,都是历史上的错误。那历史上的错误,后来就能承受。

  董倩:那就是说你买到的古代的赝品。

  马未都:对。比如我们买错的对多的都是民国时候做清朝的伪,那时候看不出来,买回来了。虽然买得贵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贵了,可是你搁一段时间,马上就不贵了,因为这个东西也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董倩:可是问题是作伪,不管什么时候,在那段时间段作伪,它终归是伪,比如说今天也许我们这个高科技下的作伪,放在100年后,甚至比真的还真,但它仍然是伪的。

  马未都:它作伪,带有它作伪的文化信息,我们历史上的作伪跟今天比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就是当时他获得的信息,不是非常全面的,或者说他信息还是不对等的。今天的信息是非常全面而对等的,所以他可以跟古代的东西做得,用肉眼观几乎一模一样。但历史上的那个作伪,清朝的,你比如清朝末年的作伪,做清朝初年的伪,他不能做成一致,它还是带有它文化的信息。

  董倩:所以它就有价值了?

  马未都:它就有它的价值。另外,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摹古吧,就是摹古和作伪是宋朝开始就有,宋朝,明朝,清朝末年都有,每一次这种大范围的收藏热,都会随之而来的就是作伪,我们现在算是中国历史上,要是排着队算,第五次收藏热,就是第五次作伪的高峰,也就跟着出现了。

  董倩:没有买到过现代的赝品的时候?

  马未都:当时没有。

  就这样马未都在北京地摊上淘来了很多宝贝。那时他经常出入于玉渊潭东门、北海后海、朝阳门等自发形成的古玩交易市场,除了这些地方外,马未都还经常去北大、清华等高校。

  马未都:你比如我在北京很多高校买过东西,80年代,有很多学校的老师重新分配房子,他从平方搬入楼房,很多东西都要卖掉,那时候我去,东西确实有的要得就很便宜,老师也不太计较。我记得我买过一个康熙笔筒,要就要50块钱。

  董倩:你也不侃价了?

  马未都:那就没法侃了,那就很低了。

  董倩:要多少给多少?

  马未都:那时候他也不知行情。严格说,我当时买的时候,那时候是我花50块钱买笔筒的时候,行情大概是2000块。

  董倩:会有占便宜的感觉吗?

  马未都:会有,因为我觉得我理应占这个便宜,就是我拥有这个知识,知识怎么能变成财富呢?就是在这个时期。

  董倩:那你就没栽过大跟头?在收藏这条路上?

  马未都:没有栽过大跟头,栽过大跟头的人,就没今天了。

  马未都在自己的收藏之路上,虽然没有栽过大跟头,却时常栽小跟头。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农民手中的碗,却没想到被这个农民给骗了。

  马未都:农民我印象特深,我看了他有个东西,这个东西我当时也是认识不清,我觉得那个东西特别像个老的。他就告诉我是个老的,然后他就卖给我。卖给我呢,那时候不兴在餐馆里请人吃饭嘛,现在肯定就拉餐馆里去吃饭。那时候上餐馆里吃饭的事就没想过,就赶紧回家,回家做饭,吃饭,还去楼底下买了一瓶劣质的红葡萄酒,一喝就上头的。那老乡就喝,特能喝,一会儿就喝糊涂了,最后就告诉我了,说你对我太好了,说我出来这么久,就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说我告诉你,我不忍心了,告诉你,说那东西是个假的。那我都把钱都给他了。说完他就走了,拜拜了,就走了。我还送了他一本书,我现在想很幼稚的,送他一本书,就是说你照书上给我找去,我也有这样的历史,就很幼稚。那个书是什么钱买的?记忆深刻,39块钱买的画册。

  董倩:后来他找回来没有?

  马未都:没有,那书也没了。

  董倩:赔了夫人又折兵。

  马未都:对。对。

  马未都为什么会修建新中国第一座私人博物馆?

  马未都:因为我高,往往跟我聊天的人低,我就能炫耀,炫耀知识也是一种炫耀。

  在他的博物馆中都珍藏着什么?他想告诉大家什么?

  马未都: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多快啊,真应该慢一点。

  随着文物收藏品的不断增多,马未都的眼光开始跳出文物本身,透过文物研究历史,研究文化。因而他有了很多发现,这些发现让他有了新的想法,组建一座博物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