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张之路:想写出汉字的生命和灵魂(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半句是什么
李:《千雯之舞》创作的艰苦就不说了,有没有什么好玩的花絮?
张:我在写这本书的日子里,可能不自觉地“魔障”了。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总愿意“考”他们一些有关文字、诗词类的东西。比如我问大家:“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半句是什么。一百个人有99个答不上来,错误答案最多的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人说根本就没有下半句。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得意地笑起来,然后告诉大家标准答案!下一次再问同样问题的时候大家还是忘记了。
再比如问大家“偏旁和部首”有什么关系?许多大学中文系学历的人也答不上来。我为此还出了游戏版的“文科博士生考题十道”。选的都是大家觉得很熟悉的诗词和文字知识,但遗憾的就是答不出来。当然我也碰到过厉害的,但是十道题都答对的没有。
书写完了,我也很少再考大家了。我不“魔障”了,朋友们却上了瘾。一见面就对我说:“我也问你一个,你保证不会……”
(读者朋友:“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句你知道吗?张之路公布答案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李峥嵘 F158
评论
文字、文化与文明
白 烨
好的文学创作,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就像看似是在走死胡同,结果却走了出来。我以为,张之路的长篇新作《千雯之舞》,就是具有这种难度与特性的小说写作。
一是立足本土文化的小说原创,以特异的想象化文字为形象。
《千雯之舞》挑出了“雯”、“谋”、“朵儿”、“蠹虫”等一些汉字,以拟人化的手段来塑造小说中的主要形象,以科幻化的故事来铺展小说的主干叙事。小说里的这些并不单纯的汉字和“爽”、“尖”、“变”那些比较单纯的汉字,既代表了内涵不同、追求各异的汉字群体,也演绎了“字”与“人”的互换、互动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这种描写,不仅把汉字拟人化,使人物文字化,而且写出汉字自身的演进与变化,汉字文化的流传与积淀,让人们看到了汉字自身的生命力、传承力。当“人”与“字”或与“字”“人”相互交换、相互代替的时候,你真说不上是谁不幸,谁更有幸。因为,“字”比“人”,显然更有长久的生命力,更有文化的穿透力。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这种化“字”为“人”,“人”“字”合一的形象演绎和故事推进,显然更具神秘的引力与特异的魅力,能引人入胜、令人好奇并循序探知究竟,从而进入一种文字的命运的想象,文字历史的回溯,由文学世界导入文字世界。
二是这部作品的面世恰逢其时,对于传承汉字文化与文字文明有特别的意义。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因为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的长足崛起,使得人们不再重视汉字的书写与文化的研探,尤其是以青少年为主的年轻人群体,不仅不怎么写字,而且也不怎么重视传统。我以为在这背后,有一种越来越显见的趋向业已形成并向我们大步走来,那就是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数字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给汉字文化和文字文明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现实冲击。如何应对这种依托网络与传媒的来势凶猛数字文明的强烈冲击,使汉字文化、文字文明历久弥新,重显活力,也使两个文明良性互动,携手共进,这是一个全新的也是一个迫切的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张之路的《千雯之舞》面世了,并以他的想象,他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办法与可能,那就是借用超常的艺术想象,奇异的文学笔法,使汉字活起来,动起来,让符号成为形象,让记忆成为故事。这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有力地激活了汉字文化,巧妙地弘扬了文字文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