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贾平凹:我畏惧年轻作家 文坛是“高危行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日报作者:吴敏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虽然参加了无数次签售会、讲座,接受了无数次采访,贾平凹依然改不了满口陕西味儿的普通话,有时说到一半,记者们往往会一愣,用一脸迷茫的眼神看着他,老贾就知道,“土话”又冒出来了。为此,贾平凹经常自嘲口才不好,讲话别人也听不懂几句,不过用他的话说是“习惯了,改不掉了”。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贾平凹携长篇小说《古炉》在广州购书中心签售,“粉丝们”照例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一位老伯甚至带着一本珍藏10多年的早已泛黄的正版《废都》找贾平凹签名。 



写了4年,数次易稿,贾平凹如何看待《古炉》这样一本“正面描写文革”的长篇小说?参与声讨百度文库,“从不上网”的贾平凹如何维护作家的尊严和权益?面对年轻作家的“虎视眈眈”,该如何应对?在签售会的间隙,贾平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谈新书     主人公身上有我的影子 



与贾平凹之前的小说一样,《古炉》描写的依然是关于一个偏僻乡村的故事,而背景则放在了“文化大革命”那个特定年代。大量的陕西方言及生僻字,加上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疏离感,让这部小说的评价呈两极化。对此,贾平凹似乎抱着“随缘”的态度,在他看来,这本书的写作是出于自我的一种倾诉欲与使命感。“我快60岁了,在文化大革命时只是十二三岁,50岁以下的人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既然上天把自己生在这一阶段,我再不把我的所见所闻、所看到的文化大革命写出来,以后知道的人会越来越少了。” 



南方日报:书里的主人公狗尿苔原型有您自己的影子?为什么要以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视角去描写这场运动? 



贾平凹:这个人物多少有我的影子。文革开始时我也是十二三岁。书里的狗尿苔出身不好,我的命运和狗尿苔也差不多。在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会观察到文化大革命的一些事情,还不是参与者。因为年龄比较小,接触不了运动的中心,也不是主力。但他也能看到这场运动怎么起来、怎么发展、怎么争斗的,整个过程他都观察到了。 

 

南方日报:文革虽然已经不能算是敏感题材,但却很难写好。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写作? 



贾平凹:如果我现在不写文化大革命,以后就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来写了,就像二战一样。现在写二战的人越来越多,但没经过二战的人写的二战,是用另一个角度来解读那场战争,以后写文化大革命的人,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最起码没有实感的东西了。我觉得既然活在这个阶段,就应该写这个东西。 



南方日报:《古炉》前半段故事进展比较慢,后半段的结局节奏突然加快,有读者觉得有些突兀? 



贾平凹:整本书其实是讲文革慢慢酝酿的过程,尤其是最后“查五毒”,这五毒就是古炉村积累的矛盾逐渐爆发。文革也不是突然到来的,矛盾总是慢慢地激化。 



这是一部小说,它还包括各种故事、人物和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现在好多作品都涉及了文革,大部分作品只是从几个章节或者一小部分涉及,写法不一样。这部作品是从社会的角度,正面地来写文革是如何酝酿,发生,直至爆发,不是从政治的层面写。
 

南方日报:书中大量的陕西方言及生僻字,连陕西读者都觉得读起来有困难。您当时在写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呢? 



贾平凹:这个东西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把它吃透,看透。比如说看一些外国作品,有时看一些贩卖黑奴题材的小说,我也从未经历过,所以看起来一样有困难。书里面运用了很多方言,不求每个人都能了解,大概明白那个意思就行了。 



谈创作     对这个世界还没有麻木 



贾平凹是为数不多仍保持着“采风”习惯的作家,只要一有空,他便习惯去乡村跑一跑,看一看,让自己的笔下有点感觉“这样才不至于兜里没有东西,写不出来时惶惶无措”。这种习惯一半出自他自我表达的需要,一半也出自于他的危机意识。在贾平凹看来,文坛绝对是“高危行业”,只要没有好作品,很快会被人遗忘。 



南方日报:写了这么多年,您怎么保持创作的新鲜感? 



贾平凹:到我目前这个年龄,写了几十年,写作早就变成了生活和生命的需要。我并不是志向有多么远大,只希望干这活最起码得把自己思考的东西用文学表达出来。 



现代人大都看一些短散文,实际上,长篇反而要回家慢慢看。慢了需要快的,快了需要慢的,这是相辅相成的两面。 

 

南方日报:您也说过文坛的淘汰率特别高,有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贾平凹:肯定有,文坛上10年就是一代人,江山代有人才出,每几年都有几个有才华的人出来,一批盖过一批。文坛上的淘汰非常残酷,今年不写作,或者没啥好作品,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拿我自己来说,这种危机感一直非常强烈地存在着,对于年轻作家总有一种畏惧的感觉,所以总是要逼着自己想办法尽量多突破一点,进步一点,稍不努力就会被打下去。虽然被打趴下的结局是必然的,但我想尽量把时间延续得长一点。 



南方日报:这种畏惧是害怕被超越,还是害怕自己写不下去了? 



贾平凹: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度的,干这一行难免就会希望能够干得再好一点。谁不是长出一个苗子就想着开出一束花?谁又不希望那朵花能够开得好一点、大一点、艳一点?然而好多花还没能开起来,就萎缩了。我只能不停地要求自己有所突破,保持一种鲜活的写作态度,不断地到生活中跑一跑,和社会不要脱节,和这支笔的感觉也不要脱节。 



南方日报:那您现在的写作状态与之前相比,有没有什么改变? 



贾平凹:我对这个世界的感觉还没有麻木,还是跃跃欲试着想写一些东西,只要有兴趣,就能继续写下去。干什么都需要灵感,不论是写作还是字画,如果哪一天灵感没了,没办法写就不写了。我见过很多人,说不写就不写了,无论如何都写不下去。 



谈侵权  考虑加入起诉百度文库 
    

在人们的印象中,贾平凹是个埋首书斋踏实写作的作家,而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50作家联名声讨百度文库”事件却一下子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媒体将贾平凹与韩寒作为代表文坛两代作家声讨侵权的“旗手”。对此,贾平凹表示,应该有人为作家权益的保护出面做一些事情。 


 

南方日报:前阵子作家联名声讨百度文库,您也参与其中。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贾平凹:对于作家权利的保护,起码应该有人出面争取一些事。开头大家都不知道百度文库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很多作品被它大量地盗用。别的作家我不了解,就从我自身来说,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一分钱,也没有人跟我打过招呼。开头大家不说,没想到侵权越来越严重。 



作家写个东西也不容易,写出来很快就毫无收益,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南方日报:您会不会参与起诉百度文库? 



贾平凹:当大家群起而攻之的时候,我也考虑加入起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