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走进生活儒学--黄玉顺先生访谈录(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孔子文化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孔子文化》:嗯,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不能细察,往往望文生义,难免混淆。说到区别,您对儒家仁爱思想有过集中的论述,那么,它和基督教爱的观念有何差异?

黄:好的。其实,中西在“爱”的观念上差别很大。有人开玩笑说,黄玉顺有一句名言,常被人引用:“人天然是儒家。”儒家讲爱,基督教也讲爱。那么,能不能说“人天然是基督徒”呢?我说:不能这样讲。为什么呢?因为基督教与儒家所讲的“爱”是不同的。我有一系列文章谈过这个问题。基督教的“爱”,马克斯·舍勒讲得最为透彻,那就是他的情感现象学。我做过情感现象学与儒学的专题比较研究。简单地说一下。基督教所说的“爱”是上帝之爱,上帝的爱保证了一切;而上帝之爱的前提是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早就被康德、尼采解构了。如果上帝被解构了,人也就没有爱了。儒家讲的“爱”是不同的。儒家的爱就是“仁”,而这种“仁”的观念包括三个基本层级:一是本源之仁,乃是原初的真切的生活情感的存在,这是存在的直接显现,是前存在者化、前对象化、前概念化的事情。仁爱之为所有一切的大本大源,乃是在这个层级上而言的。二是形下之仁,则是被理解为道德情感、甚至道德原则的那种形而下者的存在方式,那是某种相对主体性的事情。三是形上之仁,则又是更进一步被理解为本体之“性”、甚或类似“上帝之爱”的那种形而上者的存在方式,即是某种绝对主体性的事情。正是儒家仁爱的这种丰富层级,使儒家仁爱的关怀更加展现了爱的深层内涵。所以,儒家的仁爱情怀有别于基督教的上帝之爱。


《孔子文化》:您提出要“重建形而上学”,且认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观念既非经验的假设,亦非先验的预设,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一种对存在者整体的领悟而已”,您能谈谈怎样在生活领悟中实现对存在者的整体把握?

黄先生:这个问题非常好。我现在还没有正式开始进行形而上学的重建工作,这里只简单谈一下。人们都在寻找一个形而上者,但是,我们发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形而上者的理解是不同的,这说明了这种形而上者与他们各自的生活密切相关,形而上者是由生活给出的。正因为生活领悟的不同,才会有不同时代人对形而上者的不同的界定,否则那就是不可理解的。你只能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种东西。至于从生活领悟到形成一种形而上者的设定,这种过程是很复杂的,你可以从我的第一部自选集《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里找到相关文章读一读,尤其是《“生活儒学”答问》那一篇。


《孔子文化》:嗯,以后我们一定会拜读。您认为现代新儒家仍然“无本无源”,没有回到大本大源上去,大本大源就是“生活”,而且生活的本源结构就是“在生活并且去生活”,请您就此论题做些具体的展开吧。

黄先生:我对此阐释得是比较少的。其实也很简单,我简单地勾画一个过程。生活的这种本源结构可以说明一切,只要你能把它恰当地展开。每个人的主体性,一个人成为如此这般的“所是”,这是怎么可能的呢?是由生活给出的。这就叫“在生活”。这里,生活先行于主体性。“在生活”生成了、给出了你这么一个主体性;而你一旦有了主体性之后,你就会有自觉的行为,你会“去生活”——去改造“自己的”生活。于是你会发现:我们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涵盖在这个结构当中——“在生活并且去生活”。要充分理解这一内涵,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在生活”与“去生活”之间的关系。其中“在生活”强调作为存在者的主体是在生活存在中获得主体性,孟子所说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其实是这个意思;而“去生活”则注重主体性存在者应该回馈生活,这也就是“尽心”“知性”就能“知天”“知命”、而“存心”“养性”就是“事天”的意思。总之,正如我以前谈到的一样: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生活而归于生活、出于生活而入于生活。


《孔子文化》:看来把握生活这个大本源,就是“生活儒学”的关键。您最近正在做“中国正义论”的研究,从周公、孔子、孟子、荀子那里汲取资源,构建“中国正义论”,这条思路是如何形成和展开的?

黄先生:其实,“中国正义论”刚提出来的时候,误解也是很大的。我就简单谈谈构建中国正义论的思路。任何一个群体构建一种制度的时候,必定是要有一个标准的。简单地说,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制度、而不是那种制度?我们一定是觉得这种制度“好”、“正当”、“适宜”。所有这些语义,西方用“justice”来表示,我们汉语用“义”来表示。在我看来,所有这些语义,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就是“正当”与“适宜”。在做了大量的考证性工作以后,我提出了两条正义原则——正当性原则和适宜性原则。前者是由仁爱保证的,而后者是具体历史时代的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我个人认为,这两条原则就是如何构建儒家的“礼”的内在根据。这两条原则是缺一不可的。我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证。以上就是我的大体思路。 

《孔子文化》:嗯。中国发展到现在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因为只有基于公平与正义的基础之上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公平与正义,那么这个社会也不可能是和谐的。黄先生的“中国正义论”研究在当下是有很有意义的。再次感谢您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衷心祝愿您工作愉快、身体康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