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走近"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北省易县北福地遗址(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最早的“精制”农具——石耜 

    2005年,北福地史前遗址被列入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有过这样的一段评述:它是华北古代先民的生活场地,这项考古所发现的房址、祭祀场和陶刻面具等对探索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段宏振也曾这样界定这一遗存的文化意义——它是一种新的史前文化类型,证明了以直腹盆、支脚为典型特征的遗存,早于以釜、支脚为典型特征的遗存,澄清了自1985年(省文物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组成的拒马河考古队,在易水流域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北福地遗址)以来长达十几年的学术迷雾,同时它也成为太行山脉东麓北部地区新石器文化演进研究的一个时空标尺。 

    最终,北福地一期遗存以风格鲜明独特,被界定为在空间地域上填补了兴隆洼和磁山两支文化之间的空白,为研究同时期中原、北方和山东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依据。 

    在史前文化堆积中,史前农业文明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在易县北福地遗址中,一个长46厘米的磨制农具———石耜,让考古工作者兴奋而又迷惑,它来自8000年以前,在中国目前同时期遗址发掘中,还没有发现过这么大的“精制”农具。但是,这个在祭祀场所发现的石耜究竟是祭品,还是被祭祀的对象?专家们依然无法确定。 

    耜(sì),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锹。《六书故》载:耜,来下剌臿也。古以木为之,后世以金。《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距今七千年左右代表长江流域文明的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中,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 

    而在七八千年前的易县北福地遗址中发现的这一石耜,不是打削而成,而是磨制而成,制作工艺上可以称得上“精致”,如此巨大的磨制农具,在中国同时期遗址发掘中是首次发现。段宏振这样记述了与它的初识过程:磨制石器中的大石耜,可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形体最大者,通体磨光,制作非常精致。 

    省文物研究所的专家石永士认为,虽然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它是祭品还是被祭祀的对象,但它的出现已经表明祈求农业丰收是北福地祭祀场举行仪式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这就说明了当时的农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认为,这件石耜为探索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生和旱地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