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科研道德课或将助长学术腐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据9月3日的《文汇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近四成博士生“同情学术不端行为”,并且在这些同情者中,读博期间参加过科研项目的人数比例更是高达84%。于是有专家指出,要在高等教育中增设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课程,以此防微杜渐。 
  笔者(想必还包括大多数高校教师)对此深不以为然。要知道,高校类似这样的品德课程已占取相当份量,但高校毕业生的道德品质并不见得就高人一等。在某种意义上,恰是高校中大量这种“务虚”课程的存在,与学术道德的败坏存在一定因果关系。只要稍微做些调查就能发现,眼下高校开设的不少此类课程(包括某些所谓的通识课),味同嚼蜡,教师讲课毫无激情,更不用说给予学生以智力上的满足;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只为得到学分而来。结果就是,当期末需要递交文章作为课程通过的必要条件时,学生只能随便从网上找些现成资料拼凑而成。于是,教师完成了工作量,学生则得到了学分。双方皆有“所获”。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危害则在于,学生就此把抄袭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学习甚至研究方式。难道他们果真不懂抄袭是一种恶劣的学风?当然不会,毕竟我们的学生各种智商情商均属正常。学生大多会把各种资料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重新组合,这就表明他们也不想留下抄袭痕迹。搞笑的是,曾有一名学生公然抄袭我国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的文章,只是把叶秀山的大名换成自己的名字。只因他的抄袭对象实在“树大招风”,这位学生才撞到了枪口上。
  要绝大多数的学生出污泥而不染,实非易事。久而久之,在这种考场拚搏的结果就是,对于学术腐败之风早已麻木甚至适应。若是针对这种情况再来开设一门科研道德课,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学生照样以抄袭拼凑而成的文章来收获学分;至于教师,则是收获了工作量;别忘了还有行政当局,收获的则是政绩;一个各方皆有所得的“好处”。
  只是,中国的学术前景,却更令人担忧了。上海 陈蓉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