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作家斥影视界“无良” 文学改编影视剧争端凸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记者 钟华生 实习生 荆静 
  由畅销小说《浮沉》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最近在多家电视台热播。剧组在宣传推广时,尤其突出该剧是编剧鲍鲸鲸的作品,甚至有媒体由此打出“鲍鲸鲸23岁写《浮沉》”的标题。这种“模凌两可”的做法,引起了《浮沉》原小说作者崔曼莉的不满和质疑。
  此事件由崔曼莉在微博上公开之后,受到了多位作家的响应。因此而引发的一场“文学”和“影视”的“掐架”,或者说是“原创”和“改编”之间的争端也在慢慢发酵。
  昨日,深圳商报记者就此话题多方采访,并请文学与影视研究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胡德才,以及著名作家兼编剧邓一光,共同谈论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文学原著”与“影视改编”之间的关系。 
  作家斥影视界“无良”
  记者留意到,这次事件最早源于某媒体一篇题为《鲍鲸鲸23岁写<浮沉>:职场生存法则都是扯淡》的报道。应该说,对于许多之前“追看”过《浮沉》原小说的读者,尤其是有意“对照”小说与电视剧的异同的人而言,这个标题对该剧作者的“擦边球”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过,对于没有接触过原小说的观众而言,则容易引起误解。
  报道一出,《浮沉》原小说作者崔曼莉便在微博上质问道:“把‘改编作品’说成‘写作品’,作家的文学原创,是否需要一个基本尊重?”很快,多位作家纷纷出来声援,更是将矛头直接指向“影视界”。作家徐坤说:“请记住,《浮沉》是优秀小说家崔曼莉原创的好不?”徐坤还以此怒斥影视界的“无良”。由此,一场关于“文学”与“影视”的争论在微博上蔓延开来。
  “文学”和“影视”之争,特别是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是否要尊重原著的问题,历来都饱受争议。《浮沉》的热播和“典型争论”又一次将此问题置于风口浪尖。崔曼莉连续几天都在微博上“兴师问罪”,还撰文调侃那篇有歧义导向的报道为“奇文”。“绕来绕去,还是‘勇气’不够,没敢把《浮沉》电视剧片头‘根据崔曼莉同名小说改编’几个字删掉。”
  面对作家们的愤怒,编剧们也开始有人回应了。曾担任《重案六组4》、《永不消失的电波》等影视作品编剧的余飞认为,当人们为原创与改编争鸣的时候,不要直接骂影视界“无所作为或乱作为”。在他看来,影视与文学是无法分家的。“影视界的根基,至少有一半儿是由文学方面有造诣的人构成的。”
  《浮沉》导演滕华涛也认为,电视剧本来就不是为“小说迷”所拍,剧组希望改编时尽可能保留观众喜欢的东西。“电视台的收视主流是大爷大妈,这部剧不洒狗血,也不是大爷大妈喜欢看的类型。”
  背后是商业与艺术之争
  文学与影视研究专家胡德才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要讨论“文学”与“影视”、“原创”与“改编”之间的争端能否解决,首先要意识到“原创”在当今社会是非常稀缺的。在他看来,当下文学作品缺乏优秀的“原创”,而影视作品中的“原创”更是少之又少。
  “很多影视作品改编自一些文学作品,而在宣传过程中,却主要侧重于对导演、演员、编剧等‘直接展示者’的推介,而对原著作者往往是忽略的。对‘原创’没有应有的宣传度和显示度,甚至很多宣传直接‘抹杀掉’对原著作者的任何宣传。”胡德才认为,主要是这种做法使得作家认为影视界不尊重“原创”,从而也使得很多原著作者感觉“很受伤”,由此引发了“文学”和“影视”之间的“口水战”。
  胡德才告诉记者,在很多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中,由于对“原创”情节构造、人物形象的一些背离,使得很多“改编”其实是不成功的,背离了原创作者的“初衷”,从而引发“原创”和“改编”之间的多层矛盾。“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比如对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等等,而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整个社会尊重‘原创’、珍惜‘原创’的一种文化氛围。这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成事。”
  “‘文学’和‘影视’原本就不在同一个层面和轨道上。”邓一光一听说《浮沉》作者与改编剧组之争,就先发出这样一句评论。他说,“影视”和“文学”在根本上是无法达成共识的。“二者立场不同,价值观也不一样,‘共识’更无从谈起。”邓一光认为,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之后,影视界追求的是被改编影视作品的商业价值,而非艺术价值。因此,关于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是否尊重原著这一事情,本身就是‘商业行为’和‘艺术行为’之间的‘谈判’。”邓一光认为,“文学”与“影视”原本就是处于两个不同价值体系,想要“谈拢”并不是一件易事。在他看来,“文学”要获得尊重,应该在创作上做出更多努力,而不是处于各种争论之中。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