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警惕抹黑性格内向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摘自《广州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媒体在报道某些恶性事件时,对当事人的性格倾向特别有兴趣,尤其是发现当事人性格比较内向时,定会大加渲染。这种做法如不改变,将会伤害到“性格内向”人群,使他们刻板印象化。 
  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请大家猜测每年是死于自杀的人多还是死于他杀的人多?绝大部分人回答说是死于他杀的人多。实际情况是,每年自杀的人远远多于他杀的,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死于他杀的人更多呢?原因就是媒体报道他杀事件要远远多于自杀事件。

  媒体的这种效应被称为媒体的放大效应,而根据我的观察,这种放大效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了“性格内向者”。何以为证呢?

  许多读者可能知道,最近还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中国政法大学四年级学生付成励在课堂上杀害了教授程春明。事情发生之后,学校当局称付成励“性格内向”,可是前去采访的记者却发现同学们对付成励的评价是“阳光男孩”,热情、正直、向上、活泼、透明、幽默,完全没有“性格内向”的影子。

  那么,法大为什么要急于给付成励贴上“性格内向”的标签呢?一种可能就是,法大认为社会上已经形成了“性格内向者是孤独的、偏执的、危险的”的印象,因此只要大家知道付成励是“性格内向”的,人们就不会去寻找行凶杀人个人之外的动机了。一个人最终走向杀人犯罪道路,原因可能是社会的、家庭的、或个人的,可能是偶然的、或必然的,也可能是蓄谋已久的、或一时冲动的,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它归结为“性格内向”,就可能忽视其他原因的追究。或者更有甚者,把“性格内向”当作一个挡箭牌、替罪羊。

  这个社会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内向性格是不好的性格、外向性格才是好的性格”的共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中国社会传统上一直推崇内向性格,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外向性格才开始变得受欢迎起来。事实是,人的气质、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作者:张结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