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咱东北二人转根本不是这个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辽宁新闻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时下的文化环境令人堪忧,在我们身边,充斥着被批评家称为“东北裤裆文化”的“二人转表演”,在这所谓的“二人转表演”中,表现的是城市的灯红酒绿、打情骂俏、金钱、美女、性爱以及农民的愚昧,甚至已经被演绎到登峰造极。面对东北二人转被歪曲、被误解、被低俗化的情形,二人转研究专家田子馥在他的新著 《咱俩的王国——二人转乡土美学论》中为二人转作出了正名和解释。当下城市中流行的、吸引人的演出当数众多剧场二人转表演了,然而在采访中,田子馥多次明确地表示,城市剧场里演的根本不是“东北二人转”,不要把这些表演叫做“二人转”,不要继续糟蹋东北二人转了,同时他详细介绍了东北人和二人转究竟是什么关系。 


  二人转的根在东北的乡土


  二人转“生”于东北,“长”于东北,是纯粹的东北民间曲艺形式。二人转受到广大东北老百姓的喜爱,是有其原因的。在长春田子馥家的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二人转的魅力全在“乡土”二字上,意思就是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的山、东北的水、东北的民风民俗中,扎在本乡本土老百姓的心田里。田子馥认为,二人转表现的都是咱们东北人的性格,是东北人的乡土艺术,在东北民间扎根发展,具有浓烈的东北乡土味道。


  田子馥表示,现在城市剧场的所谓“二人转”演出,早已背离东北二人转的美学本体和表演传统,已经不是二人转了,商品化有可能会毁掉二人转艺术。面对二人转“失根”的危机,田子馥不由得思考二人转回归乡土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有人认为回归乡土,是守旧不前,是倒退,但是田子馥觉得,乡土艺术是活力四射的艺术,发展的艺术。因为现在乡土民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审美情趣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东北二人转无论“转”到哪里,占领哪个大城市的市场,都不应失去东北民间 “乡土文化”这条根。


  究竟什么是乡土呢?田子馥说,乡土不仅是民俗意义的民间和地理历史意义的故乡,还包括灵魂栖息的沃土。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地道的乡土艺术,是东北农民的精神家园,它包含着东北人对故乡、故土、大地的特殊感情。除此之外,二人转是东北的农民艺术家们用东北方言、土语,用东北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最要紧的是不隔心”的故事、人物,用乡土叙事方式创造出来的,是具有东北风格的独特艺术,所以,在国际化的声浪中,守望乡土,就是守望民族的个性,守望中国文化的立场。


  如今的剧场二人转是已“死”去的二人转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其实是体现在“转”上,“转”是二人转生命力的体现,但是当下城市剧场二人转演出中就缺少了“转”,这相当于失去了“二人转”的生命。田子馥认为,失去“转”的因素,就是已“死”去了的二人转。因为二人转中的“二人”象征着艺术的生长点,“二人”与“转”的整合,才生成了二人转的艺术模式。“二人”一“转”就变人物,一“转”就是一台戏,所以,二人转绝对不能离开“转”的功能。 “二人”能够艺术地实现“演人物又不人物扮”的表演体系,“演多角”、“演千军”,都是凭借“转”。“转”就是变,“转”的基本含义是“转身变人物”,演员“一转身”,就从某一个人物出来,直接进入另一个人物,或者干脆从人物中出来还原为演员自己。 “转”也是二人转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真正的二人转凝聚着东北人的性格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封建社会女人是男人附属物的纲常伦理,在二人转里完全倒转,女走高男走低,男演员(唱丑的)宁矮半截儿也要把女演员(唱旦的)捧起来,在乾隆年间就已形成惯例,这在中国文艺界要算第一个。这就体现了二人转中的精髓,也充分体现了东北人的审美标准。


  田子馥介绍,二人转刚刚出现的时候,大量的民间传奇故事剧本从关内流入东北,这些剧本携带着当地的文化风俗,一经进入东北二人转,便被二人转艺人全部改编,并借题发挥,展现了自由的风格,许多在中原风俗中不可能轻易出现的事,在东北却有特殊的文化土壤。因此,在东北二人转的人物长廊里,便集聚了一大批有棱有角有个性的人物,具有独特的人性魅力。这些人的性格归纳起来是一个“野”字,具有天不怕地不怕,可以冲破一切规范、一切罗网的野性。所以这些人物具有强烈的审美魅力,让东北的老百姓深情地留恋。例如:《王二姐思夫》中的王二姐、《杨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大西厢》中的崔莺莺、《寒江关》中的刘金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田子馥认为,二人转本来就是贫苦下层人民的一种自娱性的艺术,一种打上了东北人性格烙印的曲艺艺术。经过东北民风民俗的濡染,二人转充满了野性、粗犷、豪放、自由之美,带着奔放不羁的情调,追求解放的性格,所以在东北二人转人物灵魂深处都是以东北民俗为底蕴的,凝聚着东北人争取自由解放的文化思想。


  真正的二人转幽默没有低俗


  东北二人转表演中具有强烈的喜剧风格,但是这种喜剧并不是城市剧场“二人转”中专供人傻笑的低俗玩意。作为民间艺术,二人转的整体风格,是具有令人开心的喜剧精神,就是笑了之后,消解疲劳,催人上进的一种精神。


  田子馥表示,二人转的喜剧元素来自民间。只有民间大众无穷无尽的智慧与才能,方能创造出喜剧的语言、情景来,但不是所有的笑都能成为喜剧,东北二人转所激发的笑,是由喜剧人物性格自身流露出来的,观众的笑,是对丑的否定,对美的赞扬。所以东北二人转是最富有喜剧精神的乡土民间艺术,它以强烈的民间幽默,轻而易举地撕开伪善的脸皮,自我嘲讽。但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行为都具有喜剧的美,如奇形怪相、油滑、做作,或一些肮脏、低级、庸俗下流非审美的“耍逗”,都是喜剧之美的大敌。二人转的幽默,不仅仅是可笑,更重要的是它包蕴着一种机智、敏慧、幽默的力量,丑的东西被揭露和否定,美的东西被肯定和弘扬。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人所具有的苦中作乐、幽默乐观的性格,在二人转中的表现就是让二人转里面没有真正的悲剧。就算是真正的悲剧,到了二人转里,也做了喜剧化处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是悲剧,但二人转只截取了 《十八里相送》、《楼台会》等片断,舍弃悲剧的结局,是悲剧喜唱。 《冯魁卖妻》原本是一出催人泪下的苦戏,但二人转偏偏穿插了人贩子与船夫的一段滑稽戏,又遇好人夏老三,送银子又送衣裳,使冯魁转悲为喜。


  田子馥认为,“悲剧喜唱”不仅仅是二人转的艺术风格,也是东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强烈的社会心理和民俗意识,正是这种民俗使人能够振奋精神,不断克服困苦。


  二人转不能离开东北民俗


  陇西的洪月娥、江苏的王二姐,《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蓝桥》里的蓝瑞莲,在二人转中都变成了具有东北民间山野性格的女性,泼辣、勇敢、思想开放、勇于冲出封建宗法的牢笼;包公、佘太君都成为东北庄稼院里的老头老太太。这些形象,充满着阳刚之美,都是东北人追求自我解放的形象代表。可见,东北民俗是一个大染缸,不论你是上下几千年、江南江北几万里的人物故事,一旦进入东北乡土的文化圈,立刻发生了魔幻般的变化,人物性格、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成为“东北化”、“二人转化”的人物。二人转中的帝王将相、公子小姐,都说东北话,带有泥土气。二人转唱出来的员外像个土地主,小姐像个东北乡村性格泼辣的大姑娘。所以二人转是以东北民俗为文化土壤,以东北特定方言为标志的艺术,既是这些习俗风尚的载体,又是对习俗风尚的传承和改造。


  再来看当下城市剧场演出的杂七杂八没有唱腔的“二人转”,已经完全丢掉了东北二人转的传统。每一对演员总是“四段式”演出:一段说段子,二段“扯犊子”,三段逗乐子,四段唱歌子,以及小品式的表演,把模仿秀、耍嘴皮子、逗贫放在第一位。观众在表演中看不到东北的民俗文化,听不到传统的唱腔,这样的表演已经完全失掉了二人转中东北人的个性,真正喜爱二人转的观众是不会去看的。田子馥说:“我的一些农村亲戚来长春串门,宁愿在家呆着看光盘,也不愿去剧场看那所谓的二人转演出,都说那怎么会是二人转呢?咱们的二人转根本不是那个样。他们喜欢韩子平、董玮演的原汁原味的二人转。”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