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谁说儒家思想不系统? 解读儒家的天命人性(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化中国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三、 儒家思想本体的确定性、明晰性与完备性
那么“性”、“人性”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
《中庸》明确提到“喜怒哀乐”,似乎将“性”引向人类心灵的情感能力,但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句考察,显然子思子领会到天命之人性③具有某种能力借以调整和规范“喜怒哀乐”的情感方式与程度,以使之达到“中”与“和”的理想状态,这种能力才是人性中本质性的力量,也是人类道德人格的最终来源,这种人类心灵能力无疑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自然天命——理性。
理性包含了逻辑性、合理性、统一性、连贯性、确定性、理想性、合目的性等等天命能力,它们统摄在合目的性的总原则之下,给人类自身带来与自身的统一和谐,并进而趋向与他人、与世界的统一和谐。这种能力是人类承自数以亿年为纪的自然造化之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依据,因此也毫无疑问地具有无可置疑的确定性。
人类理性能力引导人类全部天命能力,足以辨察秋毫,而正是在秋毫之处才更显示出理性的光辉,故而《中庸》赞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就是说,理性作为人类思想本体具有足够的、无可取代的能力以达到人类思想的确定、明晰与完备。
四、 儒学理性本体的应用性
“本体”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我们寻求“本体”是出于什么样的意图?这其实是个合二为一的问题。
儒学的理性本体显然是在理性合目的性的轨道之上:规范和引导人类的社会实践。而为人类行为建立道德依据是其基本任务。只是这种依据不是出自“神”的启示,也不是自然的暗示④,而是人类自己的理性判断,它的最初形式是一种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它的不朽之作⑤。其实理性本身就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总原则,它卓有成效地培养人类的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可以推论出人类所有的德性、德行,于此东西方道德文化汇聚一堂。
我们因此也可以看出道德本身的几个基本属性。道德无法真正从外在获得,灌输的只能是教条行为,诱惑的仅仅是目的性行为,为了上天堂而信奉上帝,那么上帝给你安排的位置必定在地狱。人类只有通过自身才能确立真正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源自若不如此自己就无法与自己本身获得一致,就无法享受一个统一和谐的人格的理性意识。人类自身与自身相符合,正是《中庸》“至诚”之所谓。
道德还具有明显的知识属性。我们必须努力实现自己的天命理性,才能通过它在自我认知、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真正的道德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强度显然与理性的实现程度正相关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实现,此亦《中庸》“尽其性”之所谓。
如此获得的道德情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道德与人类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道德情感与理性精神构成相互激发促进的良性态势,理性精神还能够为人类扩展更高层面的价值视野,人类个体一旦进入理性的轨道就必然激发道德人格的全面实现。
除了伦理道德领域,对于儒家而言,理性本体还有更为深刻、全面的应用,也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真正有可能给现实社会和未来世界予以启示的真谛所在,此处不议,留待“中庸”与“至诚”篇。
儒家哲学本体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确定性、明晰性、完备性、应用性等特征,故而笔者以为,儒学本体是一种科学本体。
五、 附录
①“天”是一个作为对自然造化进行总体性概括的理性概念,与“天空”之“天”完全不同,后者是一个经验性概念。
②“科学理性”此指富于科学精神的理性,既不是指在自然科学方向上的理性运用,也不是指关于理性的科学学科。
③“天命之人性”即天赋之人性,笔者以为,“天命”二字如果从其本源处理解,较之“天赋”内涵更为饱满。
④“自然”是道家的实质性本体,“道法自然”也独创地为人类指明了一种可能的思想根据,此待后论。
⑤此处论证见拙文《儒家恕道,理性典范》
(作者: 故我在 原题: 《儒家哲学的科学本体:天命人性》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