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微博撬开文化批评大门:口水仗不断 泄私愤增多(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信息爆炸与媒介膨胀,注定了这是一个人人享有话语权的时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媒介,每个人都是演说家。一个社会前进的步伐,正是在各种声音的争鸣与引导中摸索前行。 


    但是,众声喧哗之中,总有一些杂芜之音,通过公共或者个人的媒介,给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困扰。而真正理性与智慧的思考,则因缺位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编者 


    撬开批评的大门 


    个个都有麦克风 人人都是通讯社 


    互联网的普及,对专业的文化批评来说,其权威地位并没有动摇,反而还扩大了影响力。因为传统媒体刊登的文化批评文章通过转载、互动等形式传播到网络里,不但提高了文章的阅读量,也让这些文字有机会转化为网络批评,直接介入新兴媒体;另外,大量电子刊物、网站的文化评论同样由文化评论家和理论家撰写,让那些原本只在报刊露面的作者因此增加了发言的渠道,增强了他们的文化干预能量。 


    博客出现后,一方面为专业文化批评增添了一条便捷的发言渠道,许多评论家和专业学者纷纷开辟博客,直接发文,省略了媒体的取舍和编辑;一方面,一些有文化根基的网民也在博客里发表文化见解,有的水准还胜过职业评论家,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网络评论写手;而且,大量跟帖的形成,既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倾向,表现出网民对某一部作品、某一起事件、某一个人的关心程度,也明确显示了人们对文化评论的各种看法,促进了大众的文化批评。文化批评进入博客后,其明显的演变就是向社会敞开了大门,打破了专业的壁垒,增强了批评的尖锐性、时效性和社会反应度,还可以让我们在网络上清晰地看出批评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提高了文化批评的影响力,扩充了评论的队伍,增加了评论的容量。但是,由于博客的自主性,也让许多以博客为载体的文化批评火药味十足,似乎越激烈越有人关注,追求抢眼成为博客的目的,减弱了批评的理性分量,而成熟公允的批评常常沦入网络的犄角旮旯,门庭冷落车马稀,很难产生影响力。 


    一年多来,微博这个几乎没有门槛,无须任何底蕴的发言平台为所有人打开了大门,微博成了每个人自己的麦克风,也是每个人的通讯社。尽管人人都能写,但用区区140个字去吸引成千上万人的目光,确实可以考验出一个用户运用最短小的文字创造最大效果的能力,只是这文字不再拥有传统写作的习惯和审美标准,按照一位微博写手的话说,已经发展到“拼短语,拼新词,拼效应,拼杀伤,拼不说‘人话’”了,总之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当微博介入文化批评时,尽管提升了社会对文化的反馈速度,直截了当地反映了各类人的评判倾向,但也给文化批评带来了新的挑战。 


    名人叫阵的地盘 


    口水仗接二连三 泄私愤日益增多 


    博客和微博不仅是网络的舆论强势,而且声浪常常影响传统媒体,进而左右社会的批评声调。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化批评,包括大众批评和专业批评,都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 


    博客和微博的时代,在乎的是规模效应和共振结果,尤其微博,是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最直接的批评,而且短短几行字,还要引起关注,于是,非理性、表象化、去本质,不能不成为其特征。“围观就是力量”,当大家都热中于博客和微博引发的刺激、轰动、对立、名人效应时,谁还有心思再耐心欣赏货真价实的文化批评呢? 


    从表面看,每个人的博客和微博是平等的,但事实是,关注度带来的是不平等,一个拥有千万人关注、百万粉丝的拥护,其话语权力是那些普通用户无法相比的,而关注度超高的微博又往往是文化明星,可谓名上加名。在微博的排行里,名列前茅的几乎清一色的演艺明星和节目主持,然后是那些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写手。文化名人的博客和微博一旦介入批评,其上风上水是不言而喻的。如今的文化批评,名人效应已经非常明显,基本把握了走向和大势。一位网友说得很精当:“这里,是他们撒欢的自留地,也是万众瞩目的大广场;这里,是猛料频出的是非地,也是抢镜争艳的斗秀场。”文化名流品评世事、记录生活、议论文艺、发布影像,原本无可非议,但是,他们的博客和微博常常让文化批评转入另一个天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