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文化中的亲缘关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国文化延续了很长时间且未曾中断过,这使得精英文化(统治者、地主和官僚阶层的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相互融合。这种文化的核心方面是家庭,进而扩展到祖先。作为儒家学说最基本的思想,孝的观念是和对家庭的重视结合在一起的。显然,理解亲缘关系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下面这段文字选自研究中国文化的美国历史学家罗友枝(Evelyn S.Rawski)的著作,内容是亲缘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首要地位。
思考:中国人的忠诚主要指向家庭甚至是祖先,而不是指向政治,像这样的社会,其本质是什么;中国的民居建筑从哪些方面反映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佛教对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社会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从很早时候开始,中国人就注重葬礼,祈求祖先的庇佑。而最早的书面材料——甲骨文,它们在青铜时代用于占卜,也被用来向祖先之灵或自然之神祈求旨意和帮助——也对葬礼的发展有所记载。中国人不仅相信有一种超越死亡的纽带,而且认为祖先有特殊的方式进入神的世界,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关于死亡的重要仪式及其附属品以及对祖先的崇敬之心,一直延续到今天。……
具有亲缘关系的群体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方面。家庭不仅包括健在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和子女,还包括数代以来由同一父系血统的男性构成的家族谱系,它作为中国文化中另一个核心概念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因此,一个中国人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他的首要责任是维护谱系的传承。而男性的血统谱系占支配地位——婚姻就是让新娘加入到新郎的家庭中——也是典型的中国社会的特征。……
男性血统的家族谱系占主导,祖先与后世家庭的联系不断,像这样的意识以及厚葬死者的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的基本预设和目标导向。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中国的民居设计。大部分中国人住在带有庭院的平房里。农民只有一两间房屋,而地主则可能有好几百间房屋,还有院落相连。除去房屋大小和位置的不同,所有的房子都有一个相同特征:正房是用来供奉祖先和接待客人的。
……中国房屋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有围墙。吴讷孙将围墙内的房屋设计和生活空间称为“分等级的私密空间”。大门外是陌生人的世界,而围墙则将家庭同较大的社会隔开。中国人对待外人的方式也有细微差别:商贩只可以进大门展示货物,而亲朋好友则可以进入庭院和客房。客房后面是更私密的房间,往往是女性的闺房。可见,对生活空间的使用反映了中国人重要的社会等级。……
商朝人的观念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即“帝”,它是“天”的前任。随着公元前11世纪周朝的建立,“帝”被“天”取代了。“帝”就像人类社会的君王一样,管理着宇宙秩序。世上的君王从这位至高无上的神那里获得权威和合法性,而君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敬“帝”(后来就是敬“天”)。至高无上的神与君王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这是宇宙秩序的关键。后来,它被称为“天命”,一直作为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而持续至1911年。“天命”观念不仅决定了统治者的行为,也决定了造反者的行为,因此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常常出现在一些有关开国皇帝出生或者其命运发生转折时的祥瑞之兆的故事中。……
佛教在公元一二世纪时传入中国。到了4世纪,佛教在中国北方的统治阶层和长江三角洲的汉族精英中已经颇具影响力。……
佛教对平常百姓影响深刻。佛教中的“罪”和“报应”等观念已深入到中国的民间信仰里。在传入中国后,佛成为百姓崇拜的一个重要对象。……
同时,佛教的某些观念,也给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带来了挑战。佛教里有妙善和目连的故事。目连把他罪孽深重的母亲救出地狱,从而表明自己的孝心。这些故事因迎合中国人的价值观而被广为接受,但它们所宣扬的核心观念,即断绝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世俗关系,是无法成为或适应主流观点的。僧尼的寺庙只是一小部分人逃避普通生活的避难所,而那些数量庞大的俗家弟子,只不过是接受佛教所提倡的独身或素食的教义罢了。各种佛教的教义在明清时期通过宗教宝卷传达给信仰者。比如,《刘香宝卷》讲的就是一个像妙善那样的女英雄的故事。她追求精神的救赎,而不是普通人的婚姻生活;故事还告诉人们,子女应该孝敬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在生产时受尽苦楚。对女人来说,虔诚生活的目标,就是要在来生以男人的身份重生。这些内容不仅表达了一种反对婚姻的倾向,而且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怨恨。(罗友枝 本文摘自《世界文明史》 丹尼斯 • 舍曼、A • 汤姆•格伦费尔德等著李义天、黄慧、阮淑俊、王娜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