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怎会有那么多人信“买诺奖”传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高 昌 


  前不久,在网络上传出所谓“内地作家”张某某“以60万美元贿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传闻之后,引来当事人马悦然的断然否认和愤怒回应。此事本已澄清并告一段落,但张某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却引起笔者的深思。他说:“因为我了解现在我国国内的许多文学大奖,当然也包括娱乐圈的,都可以‘买奖’,于是便产生了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想法。”张某某的想法非常可笑,但为什么他会产生“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种想法?而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买诺奖”的传闻,甚至连某某大学的名教授也在微博中转发?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我国国内”的某些文学奖的公信力不足,以致人们见的争议多了,无论什么“奖”的评选方式,也都会产生疑惑。 

  缺乏公信力,就会缺少美誉度。人们经常爱引用这样一句话:“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奖”“金杯”与群众的“夸奖”“口碑”成正比的时候,其公信力和美誉度就高;而成反比的时候,其华美包装和绚丽光环下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就很成问题。 


  现在国内的文学奖项,确实有“许多”:省里有省级的文学奖,地市有地市级的文学奖,文学报刊和文学网站也有自己的文学奖项,企业和基金会也在颁发各种名目的文学奖……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奖项在鼓励作家、奖掖佳作、培养队伍、扶植人才等多个方面,确实发挥了各自重要的积极作用。而这些奖项的设立,也为公众加强对那些埋头创作、不务虚名的写作者的真正了解和认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路径。这“许多”奖项当然不一定如张某某所言“都可以‘买奖’”,但近年来某些奖项评选之后在公众中引起的质疑和批评,也确实是屡见不鲜的。这些“奖”的娱乐化和市场化倾向,更是极其严重——评委和获奖作者“近亲繁殖”的现象有之,评委和出版商利害裙带的关系有之,甚至红包评委、歪嘴评委的或真或假的消息也时有耳闻。 


  文学创作是个人化的,而文学奖则是公共化的,其评选过程应该公平、公开、公正,绝不能搞“小圈子化”,更不能搞“个人化”“金钱化”。怎样增加文学奖的公信力,已经成为摆在各类评委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要回答好这道必答题,需要无私的“铁面”——对任何作者都不能徇私情;需要灵巧的“妙手”——能够准确把握评判的尺度和标准;需要明亮的“慧眼”——能够从沙粒中发现金子,在枯草中找到灵芝;还需要有一颗“仁心”——心中要有阳光,要传递温暖和爱,而不是传播毒蘑和罂粟…… 


  说到国内的文学奖,我个人一直比较尊重的是茅盾文学奖。从《东方》、《芙蓉镇》、《李自成》到《白鹿原》、《抉择》、《暗算》,一路读来,那些获奖作品留在人心里的,大都是美好的艺术享受。该奖评选至今,已经30来年了。目前第八届参评作品正在进行公示。共有180部作品符合《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所规定的参评条件。参评作品目录已在相关媒体公布,并接受公众监督。在该奖项的评奖条例中专门提到“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还提到“努力推出体现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茅盾文学奖的分量,是和其评奖过程中的“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成正比的。其“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也正是增加文学奖公信力的必要途径之一。祝福那些获得参评资格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希望同时也相信,这些作家不会有张某某那种“使一些钱”就能“买个大奖”的猥琐想法。 


  读者心中有杆秤,大奖岂是钱能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