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博物馆美术馆利用率低 委员建议拓展为校外课堂(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制作“学习单”,使参观更具趣味和挑战
“校外文化资源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应成为‘真正的课堂’。”在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看来,要想将博物馆资源和学校教育结合好,有两项工作必不可少:一是博物馆、美术馆等校外文化机构要改变工作理念,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需求,引导他们对于艺术的兴趣;二是主动了解学校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让学校与校外文化机构联动起来,提高参观学习的效果。
上海博物馆曾经主办过一个名为“在博物馆寻找主题”的教师培训班,针对每个展览制作教育手册,方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培训班只举办了一期,来参加的教师数量也有限。“怎样将这种教师培训定期开展下去,应该是博物馆工作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郭青生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创造需求’入手”。郭青生说,在这一点上,学校的主动性也需要加强。在校园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任务,例如以“美化生活”为主题设计小房屋的模型,要求是具有中国特色,融入现代化的特点。“现在农村的建筑正在逐渐失去文化韵味,利用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性了解中国建筑文化之美,还能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知道立方体、球体等结构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有了这样的伏笔,我相信今后在参观类似建筑方面的展览时,学生们会有的放矢,学到更多。”
带领学生到博物馆上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梅守真的经验是,制作“学习单”,创造并引导学生的“需求”。“虽然昆虫博物馆内容丰富,也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但让学生自己去参观仍然存在盲目性。”梅守真说,“对博物馆资源我们不能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应该努力找到与自己教学内容可以结合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在中间‘穿针引线’,给学生设计‘学习单’,指导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
“每一张学习单都经过多次修改,包含了教师的很多心血。”梅守真介绍说,“首先要控制好题量,内容太多,学生都在拼命寻找答案,影响参观;题目太少,他们很快做好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单里还要加入一些开放性和实践性的题目,学生带着这张‘指南’到博物馆寻找答案,探究问题,参观变得具有挑战和趣味。”
加强校馆联动,让博物馆成为真正的课堂
梅守真坦言,虽然带着学生到博物馆上课的效果得到一致认可,但想要普及并非易事。这一过程中牵涉到学生的安全、费用、随队老师的配置等一系列问题,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麻烦。在这些问题中,“时间”是学校最大的困扰。梅老师说,每次去博物馆参观,算上来回路程,总要一个下午。学生的课程表都被排得满满的,这半天时间经常是从期中考试或者春游的时间里“挤”出来的。
除此之外,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单”、每次参观回来及时总结交流也是关键。“博物馆资源很丰富,但是因为不知道老师上课的进度和教授的内容,所以乍看上去就不能与教学内容很好结合。”梅守真说,“每次去昆虫馆之前,我都会与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沟通好,他们会根据我上课的内容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方便,例如利用一些现有资源让学生动手制作标本等,学生非常喜欢。”
课后的交流环节一定不能少,在梅守真看来,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梳理在博物馆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更是自我认可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学习单、交流环节无形中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和博物馆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这应该成为博物馆一项长远的工作。”郭青生说,“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尽管如此,他们也没忘记开展针对孩子的教育工作。经常可以看到甚至还咬着奶嘴的孩子到博物馆去,从最简单的拼图和色彩游戏玩起,从小培养他们对于美的观察和搭配能力。”相比之下,不管是人力还是意识上,我们都落后于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据悉,著名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近1000名员工中,有上百位是专门从事教育普及工作的,而上海博物馆近500名员工中,只有13人负责此项工作。“人员捉襟见肘,就算有好的想法,也无力推广。”对此,郭青生显得有些无奈,“理论能力上,我们与国外博物馆不相上下,但说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还相去甚远。博物馆教育的任务很艰巨,但是非常值得投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