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论:“莫言热”很难向“文学热”转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日,在莫言的新书首发式上,莫言希望读者不仅对他个人作品关注,更要多关注当代文学。莫言表示,希望“莫言热”尽快过去,由“莫言热”转化成“文学热”。他说:“请读者不要把目光盯在我的那几本书上面,应该把目光放得更广阔,我们中国当代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他们写了大量非常优秀的作品。希望大家从对我个人作品的关注,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整体的关注,由此引发新一轮的读书热潮、创作热潮。”(4月21日《深圳商报》) 


  “希望‘莫言热’尽快过去,由‘莫言热’转化成‘文学热’”,不管是莫言是在谦虚、客套,还是他说的就是真心话,反正这话让人颇为受用。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想法。中国有过“文学热”,上世纪80年代文学曾经红极一时,而莫言恰恰在那个时代崭露头角。我隐约感觉,假如莫言说的是真心话,那他是在向往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潮般的“文学热”。只是我总感觉,“莫言热”和“文学热”并非一个温度,你让它们如何转化呢?


  那个时代的文学热潮,来源于长期文学干旱之后的饥渴和渴望,是历史狂潮推动的,几乎每个人、不管你懂不懂文学都不自觉的被这股潮流推动。那个时代的人,心中普遍留有过去造成的伤痕,内心极度希望反思过去的历史,再加上文学饥荒造成的思想饥饿,渴求文学甘霖的浇灌成为一个时代的需求。而侥幸度过灾难的作家、有志于书写那个时代的作家恰如其分的填补了现实读者以及潜在作者们的需求。所以,“伤痕”、“反思”及“寻根”等小说形态,朦胧诗等新兴诗歌样式,都应运而生。由略显青涩的《班主任》、《伤痕》,到很成熟的《芙蓉镇》、《沉重的翅膀》,再到北岛、顾城等人的诗歌哲理思考,成为那个时代人们追捧的对象。


  而今天的“莫言热”,是国人见识了外边宽广的文学世界之后对中国当代文学重新审视的结果,是国人压抑了多年之后“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心态的宣泄,是国人现代追星思维下的条件反射,甚至是商业化、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与文学的关系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它的热,不是单纯的对文学的温度,更多的是一种对个人的崇拜。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潮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的话,那今天的“莫言热”显然要复杂得多。相对而言,今天的“莫言热”显得有些别样的“理智”,很难被人为转移方向;而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潮,则显然要狂热得多,更显得理想化。


  平心而论,今天的很多文学作品放到那个时代的话,一样很出色;而那个时代的一些作品,放到今天的话,会显得很粗糙。比如《班主任》、《伤痕》、《于无声处》,它们的局限非常明显,但它们却适合那个时代。


  时代不同了,人也不同了,想再回到那个年代的疯狂已经很难很难。所以,想让以对个人的崇拜为主体的“莫言热”转向对文学热切的追捧,显然并不现实。因为,假如他们是水的话,盛水的容器下面并没有干柴和火焰,“莫言热”和“文学热”并非一个温度,一个是90度,一个是100度,没有热量的话,他们几乎无法转化。谁来加热呢?难道仅凭莫言的一句话?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