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读,那些古典的阳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海峡都市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6年,书市中的“古诗词热”、“历史热”、“国学热”皆炙手可热,有专家称,2007年,中国进入古典“新解读”时代,
———以“真人性取代假人性、真情理颠覆假道学、真演绎消解假玄学”为特征的文化方式,将用地道的白话、全无做作的方法、甚至带有表演性的风格,给广大读者带来一股清新的风。而在“新解读时代”之后,将是东方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
学术超男易中天《品三国》拍得百万版税,首印55万册,带来千人排队抢购热潮;此后,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首印60万册后来居上,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当日签售12600余册;而“80后才女作家”,一个叫安意如的小女子,靠自己对古诗词的独特解读,另辟蹊径,出书《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也迅速走红;此外,网络写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流行之后也杀入畅销书行列……
这些事件勾勒出了出版界“回归古典”的热闹景象。此外还有北京纳兰容若迷们自发成立的“纳兰粉丝”民间团体,以及“东风破”等一系列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引入歌词的流行音乐的串烧……
对于2006年来势迅猛的“古典潮流”,也许正如记者采访的学者型专家东方龙吟说的,不仅老年人、中年人喜欢易中天的“品”、于丹的“评”,连中小学生都兴高采烈地加入“粉丝”中来,这是令人震撼的。另一方面,只要你上网浏览就会发现,眼下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喜欢的不再纯粹是西方影视中的魔化、日本动漫中的妖化,而是中国的“神化”,尤其是以《山海经》为背景资料的“神化剧”、“神魔小说”的创作,已经成了新的时尚。在此情形下,不仅评《论语》受到关注、品《三国》众人追捧,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重新解读的书籍开始畅销,就连过去很少有人问津的“明朝那些事儿”,也成了人们阅读的热点。而这一切,也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国人已经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文化,西方期待着出现的“东方主义”,将在东方人的自我解读和自我解剖中渐渐显露,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将在这种解读和品评中慢慢清晰起来。
针对目前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评《论语》、安意如解古诗等现象,龙吟先生用“新解读时代”和“觉醒了的东方文化意识”等概念加以概括,并对此深有感触。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龙吟先生———
古典“新解读时代”已经到来
记者:2006年,您的《解读苏东坡》出版了,市场反响出乎意料地好。同样是在去年,安意如的系列古典诗词评赏“漫漫古典情”也一路走红,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龙吟:《解读苏东坡》是我的一个尝试,就是以散文笔调,写学术文章。本来我以为这本书能销三五千册,能让出版社不赔钱就行了,没想到市场对它会如此欢迎。安如意的书,我粗略地读了一下,觉得也是以散文笔调来写的,不过她是新人,充满幻想和青春活力,是很优秀的。《解读苏东坡》首印过万册,女作家安意如“漫漫古典情”一路走红,这和易中天品《三国》红透大江南北,于丹评《论语》语惊四座一样,都表明一点:“新解读时代”已经到来。
记者:那您和安意如的“解读”,与易中天、于丹有什么不同?
龙吟:易中天、于丹等人在电视上评说经典,电视的观众动辄百万,所以影响大,抨击也多;我和安易如目前只通过常规出版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式,不会招惹那么多是非,影响也就相对小一些。这对我来说,是件好事,没有那么多麻烦,可以平静一些。在大学校园里,需要的就是宁静。
记者:解读古典的书籍,在没经电视炒作的情况下,起印就在一万册以上,已经很了不起了!听说央视的百家讲坛已经邀你主讲了好多次,为什么还不见播出?
龙吟:那是百家讲坛节目组的事情。也许我讲的东西过于新奇,他们要考虑受众能否接受。百家讲坛自易中天“火”了以后,不断遭受来自反对意见方面的压力,所以他们做事愈来愈谨慎,这是可以理解的。
记者:听说您在百家讲坛讲课,现场反应比易中天还要火爆?
龙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每个人讲课都有自己的风格,易中天的优点我学不来,我的特点,易中天也不见得具备。
“真人性”取代“假人性”
记者:您身为国家一级作家,又是大学教授,怎么会想到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去写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学术文章呢?
龙吟:作家写东西是给广大读者看的,教授写文章,也不能只追求“小众”。这些年,学界普遍弥漫着一种倾向,就是学术的东西愈“小众”愈好。有些学术,比如哥德巴赫猜想,那是小众的,然而更多的学术,要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我比较欣赏易中天的做法,既然有机会给亿万观众讲历史,就再也没心思去给一两个博士上课。我用散文的笔调,将纯学术的东西展现给大众,也是这个意思。
记者: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您的《解读苏东坡》和安意如的系列古典诗词评赏著作,都是适应了眼下读者的需要产生的?
龙吟:对,读者的反映说明一切。人人都应明白,大众的欣赏水平还是很有品位的,对于这一点,我将它称为“真人性”取代“假人性”,这就是“新解读”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记者:您今天首次使用“新解读学派”这个概念,与目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没有关联?
龙吟:当然有。自二十世纪后期以来,西方人已经把注意力转向东方,试图从东方哲学中找到可以答疑解惑的东西。而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实绩的展现,”汉语“的重要性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理念的可贵性,也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尤其是美国神话在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心目中的破灭,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成了国人蓦然回首之际的最大关爱。
东方龙呤:觉醒了的东方文化意识
东方龙吟,国家一级作家,暨南大学教授。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文学史家范宁先生,成为闻一多先生的再传弟子。他所首创的文侠小说《智圣东方朔》被作家出版社推出,中央电视台以第一时间买断改编权,他在2006年推出30万字的学术专著《解读苏东坡》,创下在一间书店单日卖出800册的学术著作纪录。不久前,龙吟先生应邀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对古代著名人物和经典著作进行重新解读。
部分热销古典图书
《解读苏东坡》
东方龙吟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可爱、可惜、可敬、可佩、可气、可恼、可怜、可悲、可口、可乐,这就是龙吟心目中的苏轼。这是一部新见迭出的苏学研究专著,也是可读性极强的《苏东坡情传》。有人说:这是二十一世纪新的《柳如是别传》。
《当时只道是寻常》
安意如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
《品三国》
易中天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易中天说来却有别样的面目。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著
中华书局
2006年11月
以白话诠释经典,以智慧诠释人生。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心灵观、处世之道等七个方面解读《论语》。
安意如: 古典情怀惊艳文坛
N袁毅
安意如,原名张莉,女,1984年6月出生于安徽宣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由写作者。2003年起以如冰恋枫网名流连于新浪金庸客栈。去年8月至10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推出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轰动图书界。安意如先天脑瘫,身残志坚。喜欢旅行,变换不同的城市居住。
有人说,80后根本就无法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也有人说,现代语言无法植入古诗词当时的情感。但是,22岁小女子的一本名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古诗词赏析书却蹿红书市,狂销10万,并在卓越网创下连续一个月高居销售榜冠军的纪录。她的《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等“漫漫古典情系列”纷纷加印几度断货。在诗集难卖、诗人难当的年代令文坛震惊,这位领头的黑马———80后美女作家安意如,无法不让人向她投去关注的目光……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在半个多世纪前的话在安意如身上应验了,去年以来,她解读《诗经》、纳兰容若、古典诗词,以小说家的想像力和诗人的敏锐,去写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和爱情,还原了诗情、诗景、诗事、诗史。
在解释突然走红原因时,安意如说这是巧合和天意。“很多人心灵都有古典情结,我和易中天一样,都幸运地赶上了这股被大众选择和被文化需要的‘复古潮’。我的诗词评赏和现代社会才会碰撞出火花。”
安意如说,自己的厚实的文学功底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从小跟外公一起长大,他是个旧式文人,整天跟我讲《红楼梦》、《七侠五义》,教我读唐诗宋词。”
“我开始写作古典诗词赏析很偶然,最初只是因为我在网上搜元稹的一句诗:唯将永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那两句话把我煽着了,觉得特哀婉动人,但我发现没有多少人写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大多是只言片语,写得好的更少,所以我就把自己的理解写了下来。”而当前,与安意如共鸣的读者中,有许多人与她有相同的情怀,同时,以高收入的小资阶层的读者居多。






 
关键词: 古典 阳光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