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论:心灵鸡汤类的文字占据着高考作文题的主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襄阳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些门户网站考试专题的数据显示,在针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网络专题调查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它在“2014年高考最‘高大上’作文题”“2014年高考最难写作文题”“2014年高考最奇葩作文题”三项调查中,以领先于第二名数个身位的优势,高居三项第一名。这道作文题说的是:“艺术家说,演员可以修改剧本;导演说,演员不能修改剧本。”要求考生根据这段材料自选角度,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和看法。这个题目,其实就是不久前娱乐新闻中由宋丹丹引发的编剧和演员为剧本的修改权问题引发的口水战的延续。这个题目本身就有一个逻辑问题,什么艺术家说?导演和演员算不算艺术家?是包含演员和导演在内的艺术家,还是比演员和导演还高等级的艺术研究专家?这些问题看似枝节,但容易引起误导,让作文者陷入逻辑混乱。 
  严格说来,这是一篇好的时事评论题目,虽然它的新鲜度不够,总体看还算接地气。相对一些空洞而讲大道理的题目,这个题目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但它因为太过于具象,而且所指的方向太过于狭窄,恐怕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
  相比之下,另一些作文题目,如广东卷“胶片与数码时代”,以照片得来的难易度与人们对它寄托情感的深浅,较好地呈现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辽宁卷“科技改变生活”中祖孙两人霓虹灯美还是满天繁星更美的争议,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出题人似乎在用一种人们熟知的物象,让作文者思考在新进步与老情怀之间的选择问题。北京卷“老规矩”似乎也在此列。但这种属于中年人的怀旧思绪,是否适合高考学子的思维现状?
  不可否认,心灵鸡汤类的标题和文字,继续占据着高考作文题目的主流。新课标I的“过独木桥”、江苏卷“什么是不朽”、山东卷“开窗看问题”、湖北卷“山顶的风景”、浙江卷“门与路”、福建卷“空谷”、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等等,足以让那些喜欢在《读者》《意林》之类杂志寻找押题灵感的语文老师增强信心。但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与现实不着边际的文风,对即将成为社会栋梁的孩子们有用吗?
  真正对现实有关照感的,是重庆卷的“租房”、广西卷的“老王生病”、新课标II卷的“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与湖南卷“心在哪风景就在哪”。重庆卷中关于垃圾的处理习惯问题和新课标II卷给动物喂食物的问题,关注的都是非常细微和局部的社会问题。广西卷涉及民工生活状态,但可能让许多没有相关生活经历的孩子不知如何下笔。几个题目中,只有湖南卷的立意更高,也更发人深省——某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就走了,有一个人却干了几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这个题目,可以深入挖掘到“面对家乡的贫穷,是逃离还是面对”这个宏大主题,可以对多年来乡村教育中“成功就是离开”进行反思,甚至还可以生发到包括移民在内的很多当下中国正在面对的问题。只可惜,这样的题目属于稀缺物。
  总体说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缺少对历史和现实的直面思考和介入,这会引领一种不闻世事的文风,对青年思想水平的提升,没有风向标和指导的作用。□曾颖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