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2005文化事件回顾:争名夺利又一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国学坐上商务舱。”一位批评者在回顾2005年中国文化界的种种争议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事实上,今年众多文化事件最终都直接指向利益的追逐。
   国学之争
   从5月份开始,围绕国学展开的种种争议就成了文化界的主要活动。
   人大兴办国学院是2005年国学潮流的开端。5月26日,《南方周末》发表人大校长纪宝成的文章《重估国学的价值》,首次披露了人大建立国学院的设想。29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宣布国学院成立,并聘请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担任院长。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争论。反对者认为,当代社会已经没有国学复兴的物质基础,过分提倡国学的价值甚至可能引起专制文化的复辟,所以应该让国学“回归书斋”。而支持者则认为批评国学院的人不懂国学,并强调国学院“尚未招生,‘订单’已经飞来”。一些受聘于国学院的教授甚至指某些对国学院持异议者是“国之大奸”,要求“鸣鼓而攻之”。
   7月12日,纪宝成在欢迎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演讲辞中误用“七月流火”,将对国学院的争议推向高潮。国学院的另一受聘教授,著名画家范曾19日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为之辩解,称《十三经注疏》中就有将“火”解释为溽热的先例。25日,青年学者陈林发表文章,对范曾捏造文献、为尊者讳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有媒体称“儒学大师”社科院研究员郑家栋因为涉嫌带人偷渡被刑事拘留。这一事件旋即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学大师”犯案是否与儒学有关的争吵。有评论者指出,郑的被拘正预示着儒家伦理道德规划理想的破产。
   11月底,北大新一届“乾元国学教室”开班,该班被媒体称为“老板班”,参加者多为企业老总,年收费24000元。不久中国国学俱乐部又宣布挂牌成立,举办者声称要让国学在“训诂”、“读经”的传统学习传播路线之外,讲求“经世致用”。打着国学幌子赚钱的手段日渐丰盈了起来。
   年末,被称为“当代儒家代表人物”的蒋庆发表文章《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文章中提出,要开征“儒教遗产使用税”。这一论点在12月17日的中国首届儒教研讨会上引来众多与会者的批评。有人不无揶揄地称蒋庆的观点是“对儒家‘君子耻于言利’的一大突破”。另有批评者指出,当代儒教另一代表人物陈明透露与某集团合作“儒教主题公园”的活动,事实上是“言利”的另一途径。两位代表在牟利的路途上道不同不为谋,因此儒学界首次相聚的盛会,成了“为了分裂的聚会”。
热闹的文化
   想牟利的并不止国学派一家。在2005年,众多的文化事件实际上不过是一场利益的追逐。
   从6月开始,一篇题目为《留给明天》的“高考反文”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发布者称作者“少年作家”蔡小飞,因为感情问题在天津某宾馆自杀。7月5日,北京《法制晚报》实习生张某在没有核实消息源的情况下,就此新闻采写了报道。而却有记者调查得知,蔡小飞其人不存在。这是发布者炒作自己,借壳出书的图谋。这一结果令批评家白烨略显尴尬。因为在此前杭州一家媒体采访他时,为了维护自己“80后专家”的形象,他竟称认识蔡小飞,并与之略有交往。
   10月,《读书》杂志发表专题,高度推荐“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活动,并招致批评。事实上,此前已有多位“被提名者”对这一活动提出了质疑:7月,小说家王安忆发表公开声明,称没有接到任何相关通知。8月,高耀洁通过网络宣布退出这一活动,并称这种活动基本是“一场骗局或闹剧”。10月14日,王晓渔在《东方早报》发表文章,称活动设置存在很大漏洞,有绑架“参与者”参加活动的嫌疑。
   11月底,有媒体透露,在此前召开的一次“院士圆桌会议”上,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其他院士也纷纷对院士制度发难,批判现行制度仿行官本位,腐败丛生,水准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却透露,将建立“学部委员制”,选举出社会科学方面的“院士”,一个享有社科界最高学术荣誉的团体即将浮出水面。学者朱学勤认为遴选标准还算客观的自然学科院士制都已败坏,而人文、社会科学标准游移不定,且更易被行政力量左右,因此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在高校,研究生招生继续饱受争议。
   6月24日,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网上发布了暂停招收硕士生的声明。他声称,现行法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设计严重削弱了考试应有的专业偏向。
   来源:《东方早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