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重庆武陵发现战国古墓 挖掘时墓壁垮塌四次(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三峡都市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故事 
  墓壁四次垮塌,次次有惊无险
  三名考古队员已两月未回家
  “这座墓葬地势低洼,周围田地不断往里浸水,土质含水多且较松软,4月初的时候,这块地方还被江水所淹没,直到4月中旬水才退下去。”负责这座战国古墓发掘工作的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刘江说,这座墓葬发掘是从5月1日开始动工的,雨天多,给发掘工作带来不少困扰。
  “每天早上开工的第一件事,不是挖土,而是挑水。”一位民工说,每天都要把墓内的积水和淤泥先清理掉,然后才进行发掘。
  刘江介绍,因为墓地土质松软,再加上今年5月份降水偏多,而且该墓又挖得很深,从发掘至今,这座墓的墓壁就垮塌了四次。
  “所幸每次都有惊无险,不过现在回想起依旧心有余悸。”刘江说,感觉有几次如果反应晚一两秒,就会被垮塌的土压住。
  只要一开工,衣服就没有干过
  “今天的天气是开工以来最好的,以往不是日晒就是雨淋。”刘江放下手中的锄头,擦拭了一下额头的汗水说。这块发掘地周围没有一棵树,全是田地,太阳一大,大家就得在阳光暴晒下工作。再就是5月雨水多,为了加快发掘速度,只要雨不大,大家一样会冒雨进行。
  “反正只要一开工,衣服上不是汗水就是雨水,没干过。”刘江说,消落区发掘需要与江水抢时间,必须尽快完工,不能拖,6月的天气更加变化无常,暴雨也较频繁,给发掘工作带来的困扰更多。再就是墓葬离江水太近,如果暴雨不断,江水可能会上涨甚至淹没墓地,那之前的工作就白做了,必须抢进度。
  三名考古队员已两月未回家
  据区博物馆岳馆长介绍,此次发掘,刘江、孙苗苗、程令负责现场工作,为了尽快完工,这3名队员从4月10日至今,一直留守在工地现场。
  “清明、‘五一’都只是给家人打了个电话,家人也都很理解,也很支持我。”孙苗苗说,她和程令所负责的墓葬发掘工作虽然现在已经完工了,但他们还要进行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也不能离开。
  “虽然做这个工作有些累,但一看到发掘出的成果,就有成就感。”刘江说。
  价值
  发掘表明最晚至战国中后期
  楚国势力范围已达忠县一带
  据了解,武陵大丘坪墓群在2003年至2007年,经过连续五年的五次大规模发掘,共清理各个时期的墓葬55座,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000余件。这次发掘是针对墓群消落区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记者从万州区博物馆了解到,大丘坪墓群墓葬时代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主要发展阶段,即战国中晚期、西汉时期、新莽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六朝时期。
  随葬器物组合由战国时期鼎、簋、壶等仿铜礼器向西汉时期罐、甑、盆、钵等实用器转化;新莽至东汉初期受中原丧葬文化中墓内祭奠习俗的影响又增添了杯、案、盘、勺等一套具有显著时代标志祭器;至东汉早期以后,又增添了猪舍鸡犬、俳优乐伎等陈设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的丧葬观念。
  “此次发掘出了两座东汉时期的砖石墓,一座西汉时期的土坑墓,以及一座战国时期的土坑墓。目前,共出土了50余件随葬品。”博物馆岳馆长介绍说,这些随葬品再次为研究万州在战国、西汉、东汉时期的墓葬习俗、民俗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据岳馆长介绍,目前正在清理的土坑墓为典型的楚文化风格墓葬,根据以前发掘情况推测,该墓的时代可能到战国中晚期。
  大丘坪墓群所在的武陵镇临近忠县,南北朝以前一直归忠县管辖,而忠县在西周至战国晚期属巴国地,地理位置上正处在巴楚争雄的区域内。
  部分学者认为“关于楚文化的西进,大致从西周中期开始,到战国晚期,范围逐渐扩大,地域从巫山推进到了忠县……其西进战略倚重于军事、经济的需要”。
  大丘坪墓群的一批战国中晚期楚文化风格墓葬的发掘和清理,进一步表明,最晚至战国中后期,楚的势力范围已达忠县一带,这对研究楚的西疆及巴楚关系,进一步明确其时空范畴有积极的作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