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四川800亩菜花麦苗拼出李白头像 史上最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旅游创意——李白头像艺术

史上最大李白头像完美显现,从播种到出苗、历时半年多的史上最大李白头像近日在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的一块田野上逐渐清晰,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翠绿色的麦苗令巨大的李白头像及“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八个大字完美显现。李白是zhongguo最伟大的浪漫zhuyi诗人,曾在四川江油度过其少年时代,至今该地年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此次活动的策划者称,他们将以“李白一张脸占地八百亩”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 

    文化公司投资11万用油菜拼出李白头像 

    今天(24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花朝节,“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然而你可曾见识过由800亩油菜花和麦苗“种”出来的李白?昨日,在江油市太平镇小匡山下,记者看到在一块金黄色油菜“花海”上,显现出一个巨大的绿色李白头像和“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八个大字,甚是壮观。 

    据悉,该景观号称“大地行为艺术”,由一家文化公司策划,从去年9月开始打造,耗资11万元,由当地上百户农家栽种,根据植物生长期可以持续半个月到1个月之久。就在很多游客欣赏这幅“大地艺术”之时,不少人也发出疑问:花这么多钱来“种”李白是否只是一种炒作行为?这样的“刺绣”是否会影响庄稼的正常生长呢? 

800亩油菜小麦“种”李白 

    “难怪当年李白要选在这里读书!这里的风光真是太美了!”“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可谓zhongguo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一大人文奇观!昨日,记者刚登上小匡山便听到不少游客发出此种感叹。原来,随着当地油菜花的盛开和麦苗的茁壮成长,占地800亩的“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巨幅图案已经十分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了,除了“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八个巨大的绿字,李白轮廓以至于头发、胡须、眼睛等都清晰可见,黄绿相间,色彩异常鲜明,让人感觉春意盎然。一位来自成都的杨先生看了由读书台村上百户村民们种出来的李白头像很是感慨,“真是太神奇了,他们不仅‘种’出了诗仙李白的头像,更是‘种’出了李白的神韵,你瞧,他高昂着头,颇有‘举杯邀明月’的意境。” 

    读书台管理者何文坤就是村里土生土长的村民,他在小匡山顶已经呆了六年多,据他介绍,1300多年前,“诗仙”李白曾经在此潜心攻读,这个地方因此得名读书台村。登上李白读书台所在的小匡山眺望,河畔村子里的田园菜地尽收眼底,整个江油市的景致也一览无余。因此,每年春天,来此爬山郊游的人络绎不绝。 

    家住江油市的贺、王两位大姐前前后后已经来了好多回,2月底第一次来的时候菜花都还没开,看到今天如此壮观的景象,她们一直不停地忙着拍照。 

    何文坤老人指着院坝里坐得满满当当的游客说,“你看,特别是这几天,游人不知从哪儿听说本月20日左右会是‘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图案显现的最佳时期,光是今天来的人就几乎有一两百人。” 

    “种”李白“种”出了经验 

    读书台村3队队长王少雄说:“自去9月份耕种任务全面铺开以来,我们就盼着头像赶快现出轮廓,赶紧睁开双眼,好让来我们这地儿的人们也瞧瞧这读书台村的风光是绝美的,都是由我们一粒粒种下去的。” 

    待油菜花开时以大自然的“画笔”绘出惊世的传奇“画作”,这可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少雄介绍,从去年9、10月份开始,当地村民就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开始忙着标号、放线。李白头像和相关文字按比例放大后,先在收割了水稻的平原上用石灰划线,之后再密密插上旗子,农民们依照图案要求,文字和李白头像中的头发、衣领、胡子以及头像轮廓种麦子,其余部分种油菜。光划线用的石灰就整整用了1吨。为防止线条模糊,小麦和油菜将全部使用免耕技术种植。 

    另外,为确保李白头像能成功种出,文化策划公司和当地的农户加强联系,密切合作,一旦发现有死苗的地方,及时补种。发现生长不匀的地方,及时追肥。发现病虫害全力扑灭。因此,这才有了眼下这幅送给众多远道而来的客人的风情画卷。 

    好不容易见到了轮廓显现雏形,见到了“李白睁大双眼”,但当地村民发现,种出来的李白头像不是特别均匀,几个大字有的部分也有缺失。参与了耕种的张大爷告诉记者,由于规模大,我们都是分开种植,这样的话,麦种、油菜种子就有差异,特别是不同的油菜花种,由于花期不同有的花开得略早,有些开得稍迟,细心的就会发现图案部分青黄不太一致。 

    疑问 

    耗资11万图个啥? 

    “他们这是图什么?图好看吗?可再好看,也只是油菜花开时的那么半个月好看,小麦油菜一收割,就啥都没有了。”惊叹于眼前壮丽景观的同时,不少游客提出此类疑问。 

    对此,该公司负责人邱光对此却有着他的独道理解,他将之称为“大地行为艺术”。虽然他们在前期投入已经超过了11万元,但如果可以作为拉动当地旅游的一个着力点,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邱光说:“我们就是想在最好看的那半个月里,把省内外的游客吸引过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读书台,知道这里是李白当年苦读的地方。我们打算在这里连种3年李白头像,把读书台的旅游真正推介出去。旅游开发出来后,再大力发展农家乐,旅客到这里消费,获益的可是当地的村民。” 

    这一奇特创意源于该文化公司总策划罗建国,他说起2004年国庆节期间的一次旅游经历:年过半百的他一直是李白诗歌爱好者,从事策划工作长达十几年,趁着国庆大假他慕名登上了匡山读书台,拜谒李白当年的苦读之处。美轮美奂的景点无人问津让罗建国深感遗憾,于是才想到了先在麦子地里种图案的点子,他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开头,随之而来的是当地农民、整个江油旅游等多方面的发展前景,我们自身也会因此在品牌上有个极大的提升。” 

    探访大地艺术背后的故事 

    800亩面积都被混种上了小麦、油菜,这样对老百姓的收成是不是存在一定影响呢?为了找到答案,记者特地走访了当地共同耕种的部分村民,他们都是太平镇读书台村2组、3组的百多户人家,老老小小一共有差不多500多人。和记者想象的一样,当地的村民们起初也对此存在着种种担心和疑惑。 

    因此,罗建国的突发奇想最初并没有得到当地村民的普遍认同,他和邱光在跟农民谈大地行为艺术时,农民一窍不通。在弄懂大地艺术就是在地上种出各种图案后,农民们一口回绝:“要么都种小麦,要么都种油菜,种你们这种曲里拐弯的图案,种麻烦,收麻烦,田间管理更麻烦。”然而,眼下读书台村确实热闹起来,前所未有,当地村民也欢欣鼓舞起来,也在思考着明年的耕种安排。(杨卫华 肖青)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