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江苏】平江“草根”民间艺术团正式有了“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曲艺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结束了没有场地、没有资金和舞台等困境中的四处“漂泊”,昨天起,平江区首批12支“草根”民间艺术团正式有了自己的“家”。昨天下午,由相声、沪剧、民乐、舞蹈等12支民间团队首次组团在平江区科文中心举行迎春会演。“一提到群众文化,人们就简单地跟蹦蹦跳跳划等号,事实上,民间艺术团也需要提档升级。 ”而苏州首个群众戏曲文化艺术团——萍花艺术团的成立,也为苏州的“民星”们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一台节目练了一年只演了6次 


    一个民间舞蹈团的尴尬 


    以淡雅清新的江南水乡舞蹈为特色的平江艺术团成立于2007年,现在共有30个团员,基本上都是喜爱舞蹈的中老年人。“起初想法很简单,既然大家都喜欢,就凑在一起练吧”。团长王鸿蒂告诉记者,随后她们碰到的难题就是一个接一个。先是场地,她们找了很多地方,不是嫌他们烦,就是要收费,按小时计费。“民间团体没有经费,服装都是自己掏腰包买的。”艺术顾问刘瑛告诉记者,没有固定的场所,就像没有家的游子,艺术团就没有归属感。艺术团成员排练一台节目都非常辛苦,几乎一周要练三四次。其中有一台艺术团最经典的保留舞蹈《踏春》,16位团员整整练了一年,但全年仅仅演出了6场。“因为舞蹈艺术很枯燥,不可能组织单场的表演。”刘瑛告诉记者,即便有单场演出,一个艺术团单兵作战,需要事先买带子或者请人作曲,到歌舞团请老师指导,还要设计布景、服装、道具以及演出背景等,花了很多钱,但演出机会非常少,有点得不偿失。“没钱还不要紧,但没有舞台则是大家最最在意的事。 ” 


    20余个民间团体四处漂泊 


    游击队需要个“当家人” 


    据介绍,仅地处古城中心的平江区便有群众文艺团队20多个,像平江评弹社、平江区江南美服饰艺术表演团、平江区震芳沪剧团、平江艺术团、平江区萍花越剧团、平江相声大会等群文团队在苏城的戏迷群众中都享有一定的声誉,这些团队每支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五六十人,团队成员由各行各业的人士组成。“这么多团队如果能够进行资源整合,便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成立于1993年的蓝桥沪剧团在经历了四处奔波、流浪后,目前也“定居”在平江文化馆内演出,身边更凝聚了一大批沪剧爱好者。团长徐素瑛告诉记者,如果将这些大大小小的艺术团进行整合,大家就可以资源互通。比如我接到了演出任务,便可以把身边不同类别的艺术团进行“互补拼团”,但民间“游击队”迫切需要一个“当家人”。
 

    12个团体组合开演第一场 


    “民星”期待更大舞台 


    平江乐社的民乐《喜洋洋》、评弹社的开篇《虎字开篇》、平江相声社的《酒令》……昨天下午,平江市科文活动中心大剧场内,由首批12支民间艺术团组成的苏州市首个群众戏曲文化特色总团——萍花艺术团进行了首场组团演出。家住桃花坞的孟好婆66岁,平时喜欢看戏但是没什么机会看,现在儿孙都大了,有了空余时间,听说平江区文化馆在平江科文中心有演出便闻讯而来。孟好婆说,希望这样的演出固定化,今后我们就有地方可去了。
 

     “以前一提到群众文化就与蹦蹦跳跳划等号,其实现在民间文化也需要提升档次。”平江区文化馆谢芳告诉记者,平江区文化馆一方面积极配合市区大型节庆庆典和政府中心工作,走入基层社区演出,并在重大节庆组织参加大型专场演出活动,另一方面也为全区业余团队创造良好的展现舞台和成长平台。   新华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