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笋的"道德"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竹子,是国宝熊猫的食性,也几乎成了它的专利。人性杂食,也要在竹类中分一杯羹,但人无利齿尖牙,只能吃它的嫩茎——笋。不过,竹笋不仅是美食,还会引出一些道德故事。

    据《楚国先贤传》(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注引)说:三国时,江夏人孟宗至孝,其母嗜笋,冬季笋还没有生出,孟宗在竹林中哀伤叹息,于是笋钻出地面,让他得以奉养母亲。“泣竹生笋”的传说,作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广为流传。

    另据《宋书·孝义·郭世道传》说,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郭世道以孝闻名,家贫,其子郭原平做木工奉养父母。郭家住宅低湿,就围绕房屋开了一条深沟来排水。一个春夜,有人来偷他家的竹笋,被起夜的郭原平碰上了,小偷慌忙逃跑,不慎掉入水沟。郭原平深为自责,便在竹林外的排水沟上架了一座小桥,又挖了自家的竹笋放在篱笆外供人随意取用。邻里十分感动,再也没有人来挖他家的竹笋了。同样的故事也见于《梁书·范元琰传》,“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窃。”

    《宋书·隐逸传》中记载了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沈道虔的故事。他家境不好,却很有仁爱之心。有人偷拔他屋后的笋,他说:“惜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他竟然让人买了大笋送过去,小偷愧不敢受,道虔就让人把笋放在对方门内。《华阳国志·后贤志》中的何随的行为更有趣。他看到了偷笋者,怕对方受到惊吓,奔跑时在竹林中扎伤手脚,于是脱下木屐,用手提着,蹑手蹑脚慢慢走回家中,倒好像自己是个贼。

    郭原平、范元琰、沈道虔、何随的作为,正是儒家倡导的“仁恕”、“仁者莫大于爱人”的典型事例。杜甫也曾写诗劝人善待打枣的贫苦老妇:“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来。”

    反之,也有以笋牟利者。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卷三记录了新昌县令夏侯彪到任就问里正:“竹笋一钱能买几根?”里正说五根。夏侯彪就用一万钱买了五万根竹笋,并对里正说:“吾未须要笋,且向林中养之。至秋竹成,一茎十钱,成五十万。”张鷟抨击夏侯彪道:“其贪鄙不道皆类此。”





 
关键词: 道德 故事 新闻信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