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不能湮没的大笛子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濮阳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图为人们在认真欣赏大笛子戏。 


    前不久,记者在范县杨集乡前后店村,观看了一台目前我国古老而珍稀的曲牌剧——大笛子戏。古朴且带有浓重地方特色的表演,受到了省、市戏曲专家的好评和当地群众的欢迎。  


    据了解,范县大笛子(罗戏),今年2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个目前国内唯一的占老而珍稀的曲牌剧种,即将面临着失传的命运。  


    被誉为zhongguo戏曲的“活化石”、“戏曲鼻祖”的大笛子,又名大笛子罗罗、罗戏,1956年,被文化部更名为大笛子戏。它源于唐代宫廷音乐,成于宋,盛于元朝,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比昆曲还早。在我国艺术殿堂中,已失传了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古朴的表演形式等,在该剧种中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


    “大笛子戏有100多个唱腔,它的曲调由当时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如山坡羊、娃娃调)所组成。有300多部传统戏,现在能够演出的有20多部。因为没有专门的曲谱,代代都是依靠师傅口传的方式来传授的。”今年80岁的第七代传承人刘海明对记者介绍说。  


    明末,范县就成立了罗子戏“公艺班”,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大罗戏,走遍了晋冀鲁豫,演唱了近百个剧目,同时也涌现出一代代优秀演员和大笛民间艺人。“文革”期间,大罗戏剧团被迫解体。1978年、1980年,范县前、后店村又先后创班,但仅剩的若干名老艺人早已老迈,几乎每年都有人去世,后继乏人成为大笛子戏的一大忧患。  


    范县政府从2005年开始有意识地对“大笛子戏”进行保护,并拨款2万元,用于挖掘、整理、抢救大笛子戏,并决定从今年起每年拨款1万元,专项对大笛子戏进行保护、扶持。  


    “从培养后继人才做起。由这些老艺人授徒,已经在本村培养了80多名学员,恢复了剧目30余出,登台演出后,受到观众好评。”大笛子剧团团长刘敬仁对记者说。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小江认为,范县大笛子戏是我国宫廷音乐的缩影,是元明杂剧的一面镜子,又是储存古代中原俗曲小令的仓库,在戏剧界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掘、抢救和保护大笛子戏,将会对我国戏曲的研究提供最原始的资料和佐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