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图书盘点名单被指变秀场 白烨:不得不怀疑其可信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年末将至,图书领域中一年一度的“图书盘点”、“好书盘点”也逐渐展开,出版机构、媒体纷纷发布各自的盘点成果。  
  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随着出版社市场的日渐庞大,每年年终盘点的数量也越来越大,以前的“十大好书”、“20本值得读的书”、“二十本最畅销图书”之类的盘点渐渐变少,代之而来的是动辄上百本数百本的大名单式盘点。  
  图书盘点的名单为何越来越大?大名单背后,又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著名学者、zhongguo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说,“怎样把年终盘点、排行做好,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观念、意识、社会责任乃至道德的问题,向公众推介图书,本应该是一种公益行为。在现在这个时代,商业化的影响无所不在,这本来也是正常现象,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往往让事情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让公益的行为失去了意义”。  
  名单大就好吗  
  图书盘点的名单越来越长,上百本的图书涵盖方方面面,但是庞大的名单却会让读者眼花缭乱,而且,众多的盘点名单,更让年终的总结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秀场。  
  繁多的榜单和冗长的名单背后,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发达的出版市场,白烨说,“年终盘点也好,一年排行也好,现在有非常多的平台在做这样的事情。它背后的原因,是出版的高速发展。数据显示,现在每年出版的书籍达到25万至30万种,出版的总量是数十亿本,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和这些年来出版社的快速壮大有关,在今天,zhongguo已经成为最大的出版国家。数量大、种类多,即是现在出版业的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如何从这么多的书籍中找到合适的书,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推介和评选”。  
  出版发展的同时,也是图书排行、图书盘点壮大的时代,白烨说,“依托日渐庞大的出版市场,推介图书的榜单也五花八门,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多,因为它有需要。”  
  但是越来越长的图书名单,真的会给读者带来方便吗?事实上远不是如此,长长的名单中,许多书籍都是陌生的,甚至还有未出版却已经上榜的书籍,白烨说,“大名单是不是真的有意义,我有时候也会怀疑,因为在这里面,出版机构和名单制作者合作的现象很多,甚至还有买版面宣传书的现象,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它的可信度。”  
  究竟怎样判断一份长名单中的书籍究竟是否可读?是否真的在某方面超越群侪?白烨说,“要看是否可信,我想有一个方法,就是看是否有利益方参与其中,现在有一些媒体自己变成利益方,失去了中立的立场,和出版机构合作,以书单、书目、书榜之类的形式,进行图书推介和营销,这样的做法,很难取信于人。相对来说,一些不盈利的公益机构,比如图书馆,还有一些比较专业的评论媒体,他们制作的榜单可能会更可信一点儿”。  
  白烨:  
  zhongguo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为什么要盘点  
  既然年终盘点中猫腻这么多,那么为什么要做年终盘点、年终排行?图书盘点成为当前社会每年例行的动作,意义又在哪里?  
  白烨说,“书目、书榜、书单之类的,确实有它的意义,特别是在这个出版量非常大的市场中,对读者来说,怎么样从庞大的书海中,从鱼龙混杂的书籍里,找到自己想要看的书,找到值得看的书,就需要依赖一些专门进行书籍评价、书籍推荐的平台,也就是说,如果有专业的人士已经做过一次筛选,那么对于读者来说,选择就会容易很多。另一方面,对于出版者来说,也有需要,同样的道理,每年出版的书这么多,那么怎样让自己出版的书从书海中脱颖而出,也需要评介系统”。  
  但这只是理想的状态,事实上,五花八门的榜单、盘点,效果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好,反而时常有各种负面的作用,白烨说,“榜单多了,名单长了,第一个问题,是可能会相互遮蔽,反而不利于读者的选择。第二,就是私相授受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书单、榜单中,会带有推荐图书之外的目的,即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完成营销的工作,达到赚钱的目的。在今天,这种出版者和媒体联合营销的倾向已经很突出”。  
  有认真负责的,必然也有鱼目混珠的,白烨说,“我关注过很多榜单,有的确实有自己的规则和程序,有的则比较混乱,营销的现象很明显。我也参与过一些,比如首都图书馆的推介书目,他们是公益机构,还是比较严肃的,从网友的推选,到专家评选、讨论,程序比较完善,推选出来的书单,可信度也就比较好。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程序,没有自己的标准,那么最终制作出来的书单就会很杂,对读者来说,选择会变得更加为难”。  
  商业化的利弊  
  种种怪象,种种弊端,其实大多数都和利益、商业、市场有关,在这个市场化的时代,看似图书也难以免俗,而且,商业化本身也并非洪水猛兽。白烨说,“关键在于怎么去看待它,以什么样的观念去制作书单”。  
  这是一个商业化的时代,图书出版亦然,白烨说,“首先来说,商业化无可厚非,图书是文化产品,也就是说它也是产品,也需要遵循市场的规律,所以文化产品的生产,也需要盈利。也就是说假如没有商业化,假如不能盈利,那么可能就没有出版了,或者出版社明知某本书不可能盈利,那就不可能再去出版它”。  
  商业化本身并没有好坏善恶之分,问题在于,是否只有商业化?白烨说,“从总体上看,出版本身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书是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和一般的产品又有不同,所以,对于书籍,不能只以经济效益为标准,不管社会效应如何。当然,不会有人说,出版就可以不顾社会效应,问题是,有时候,人们嘴上说两者并重,但实际上却只追求经济利益。”  
  如何才能两者兼顾,白烨说,“在我看来,对书籍这样特殊的产品,不仅要两者兼顾,甚至要把社会效应放在经济效应之上。这就需要出版机构有一个整体的协调和把控。这不是某个作者、或者某个编辑所能完成的事情。对出版机构来说,利润来自出版本身,所以就需要考虑,怎样在获得利益的同时,提升出版质量,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社会影响力。而对于那些书单、书目的制作者来说,不能把书单当做是谋利的工具,这是毫无疑问的”。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白烨说,“目前来看,很难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去改变这样的状态,可能要依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等待时间去慢慢调整,去改变这种出版量很大,却烂书很多,书单很长,却好书难找的现状”。  
  怎样做好盘点  
  年终盘点的乱象、怪象频出,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找到一份有分量的图书榜单,又如何才能做出这样的榜单?  
  白烨说,“这不是技术问题,其实技术是最容易解决的。难处在于观念、意识的改变,在于道德的自律以及职业伦理、行业标准等一系列相关机制的建立。我想一个好的榜单,首先最起码不应该带有太多的商业营销目的。事实上,观念的转变没有什么硬性的测量标准,所以也无法用什么具体的规定去约束。目前来说,也只能呼吁,让图书榜单更公正、更客观”。  
  真正能促进图书榜单评选更加公正,需要的是诸多相关的体系和环境的改变,白烨说,“比如说评论,现在我们的图书业中,书评机制非常不完善,中立的书评也非常少,同时,评论家队伍也没有建立起来,大部分评论家都是单打独斗,而且,可以供评论家发表的公共空间也在缩减。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一个好的评论机制、评论环境,对于图书领域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起着筛选图书的作用,也起着引领出版和创作的作用,甚至还起着形成共同行业标准的作用。比如说,现在很多好书榜,好书目录等,说是好书,究竟为什么好,好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是没有的,假如有一个健康而完善的评论体系,那么我想好书为什么好,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  
  另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图书的年终盘点越来越热,伴随而来的却是平常的图书推介和评价机制的欠缺,白烨说,“每到年底,就一窝蜂地盘点、制作排行,但是平时就没人重视了,现在各种公共的传播媒介上,和图书相关的板块、栏目一直在萎缩。所以我想,这种到过年才热闹一把的盘点,还不如多重视一点儿日常的培养和推介,多开辟一点儿常规的图书栏目,通过日积月累,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的信息,获得阅读的推荐,这比列多少书榜、书目要好得多”。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