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许钦松数十年最大挑战《长江揽胜》完笔 将永久珍藏国家博物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欧宝静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雅昌艺术网讯)近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为&ldq

  (雅昌艺术网讯)近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耗时五年精心创作的大型中国山水画作品《长江揽胜》完笔,在作品赴京前,许钦松特意汇报其创作历程及心得体会。

  8月11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来到许钦松的工作室,观看《长江揽胜》。在交流过程中,慎海雄称赞《长江揽胜》构思巧妙、笔墨精到、气势恢弘,展现了岭南画派精神,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体现了岭南人对大美河山的炽热情感,希望许钦松在艺术道路上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陈迹、许钦松、孙晓枫在《长江揽胜》前合影

许钦松正在分享创作构思

  自2011年底开始,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完成并向公众展示、取得前者经验和积极成果的条件下,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的主题内容更为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的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亦正式开启。作为国家级的民族文化宣扬推广项目,这项创作工程汇集创作精英,计划历时5年,通过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中华科技文化成果、历代社会风情图卷等主题来重塑民族形象,最终作品的完成稿将永久陈列于国家博物馆。其中, 项目的自然题材分为长江、黄河和长城三大题材,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被委以重任,成为长江题材的主创作人。

许钦松在上虎跳写生

在行走长江过程中的写生场景之一

  在创作完成前,许钦松曾谈及《长江揽胜》是其数十年来最具挑战的作品。如今从成品看来,为实现此作,他的确花费巨大精力,实现了不少创新,正如许钦松在谈及此作的创作构思时所说:“这张画接近四方的构图,从几何学的角度来说,对角线是最长的。也就是说,尽可能在画面上,让长江的长度充分地拉长,因此,我构想采用‘之’字形的对角线构图。从左下角到右上角,再从右下角往左下角走一段夔门的水,右上角的长江又拐过几个湾,到出海口到一片霞光消失在茫茫的云海当中。这幅画重点表现长江三峡,而长江三峡最有形象标识的是夔门,很高峭壁底下的长江在这里突然变得很狭窄。作为文明史的长江,要尽可能地使着它留有历史的时间的跨度,回归到它原本的大自然形象的呈现。为了使其具有历史感,我重点刻画了夔门两边的峭壁,用峭壁石头的纹理和刻痕表达沧桑的历史感觉,这是其中一个重点的艺术语言。还有,它必须具有一个很大的体量,经过水的流动和云的流动来表达‘气’,整张画才能压得住。这个是国家层面的形象表达,表现中国气派大国气象,所以要有很大的思想的容量和画面的体量。”

许钦松在小三峡写生

  关于作品的构图与气韵,广东美术馆策展人孙晓枫如此评价道,“一方面是许主席画了一百多张的写生稿,构图也画了非常多。他是在一个近距离的地方仰望夔门,观察石头的构造,追求的是画面的‘理’。因为只有近距离地看这些石头,才能还原它原来的质地和所呈现的特有地貌这样现实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他的登高和望远是为了理清画面当中的‘气’,也就是说,画面必须有气势和气韵,而‘气’是通过登高所获得的瞬间感悟,继而内化为波涛、云海,形成逶迤而走的长江。”

  同样围绕《长江揽胜》的结构,广东画院美术馆馆长陈迹对此作的最大感受是:“在这个比较方正的构图里,尤其是中间这块的处理,它是通过长江从近到远的一直绵延到东海的走势,充分地体现江山的丰厚和永固,也体现了我们文明的延绵。我觉得整个画面的构图也好,刻画也好,都能推向意境的呈现,在这当中所考验的不仅仅是笔力、功力,还有意志力。”

  据了解,《长江揽胜》长6.7米、高4.7米,描绘了长江蜿蜒东去、壁立千仞的壮丽景色,拟永久陈列于国家博物馆,预计今年国庆前后与观众见面。接下来,许钦松还将顺着这些思路,创作一系列关于长江的作品,把更多精髓留给岭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