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学生忆启功:家里摆满玩具 有种质朴的童真(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柴剑虹与启功先生。(柴剑虹供图)

  启功《兰竹图》(1979年)

  启功(1912.7.26-2005.6.30)

小乘巷是北京城多如牛毛的小胡同之一。1958年,时为大学副教授的启功先生与爱妻章宝琛因居之不易,只好投奔到了妻弟位于小乘巷的一间陋室里。此后的二十余年间,这间小屋就像一把漏伞为启功先生遮挡了五次三番的凄风苦雨。启功先生曾用过一方“小乘客”的印章,为的就是纪念小乘巷里的艰难岁月。

倏忽一瞬间,启功先生驾鹤远行已有七个春秋。在纪念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启功先生所带的第一届研究生、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从小乘巷到北师大小红楼,柴剑虹深情追忆了启功这位可亲可敬的师长,讲述了他为后人留下的无尽精神财富。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记者: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成了启功先生的学生?

柴剑虹:我1961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当时启功先生刚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不久,还不能给我们上课。到了1963年夏,才允许他给我们本科生讲几堂诗词格律方面的大课。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我又考回母校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的硕士学位。当时启功先生还未恢复教授职务,也不在招生简章上所列的导师范围之内。从1979年春夏之交起,启功先生开始为研究生讲课,我这才开始听启功先生讲课、谈学问,并由启功先生和邓魁英教授指导写学位论文,我毕业后他还亲自推荐我到中华书局做编辑。这才比较多地与先生在一起,能够经常听到先生的教诲,向老师学习做人和做学问。

记者:在您眼中,启功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柴剑虹:启功先生去世时我撰写了一副挽联表达自己的心情:数十载严师恩铭心刻骨,万千般慈父情如海似山。启功先生是我最敬仰、慈爱的导师,是一位最有亲和力、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200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启功先生去世的噩耗时,首先讲启功先生是位著名的教育家,我非常认同这个定位,启功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给北师大拟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记者: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学为人师”?

柴剑虹:启功先生自己曾写过一个座右铭,是这样说的:“职为人师,人之所敬。虚心向学,安身立命。”就是说,职务是老师,当老师当然大家尊敬。当老师的自己也要虚心学习,你才能做好老师,安身立命。

有两个小故事可以说明启功先生是如何身体力行做到这一点的。启功先生几十年前写过关于《千字文》的论文,到晚年,知道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物中有几个《千字文》的唐代写本,可以补充与纠正他原先的认识,他就几次对我谈起要用这些材料重新写文章;他还写了再读《论语》的新体会,在报刊发表后,却一再表示还要不断认识。

另外,作为名闻遐迩的书法家,他到晚年几乎没停止过用废报纸裁成方块练习楷书;他在九十岁生日的会上诚恳地表示:我希望让自己的字能写得好些。这就是“学为人师”的最好的注解。

记者:那“行为世范”呢?

柴剑虹:简单地理解,就是说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世人的模范或者楷模。言行一致,表里相符,名副其实。启功先生晚年的时候,给我写过《千字文》里面四句话来勉励我,叫“景行唯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行端表正”。就是你的行为要向贤人看齐,你的思想要不断克服私心杂念以符合圣人的教导。有了道德修养,你的名才能副实。而且作为老师,应该行为端、面貌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这也是做人的标准。

启功先生是真正实践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校训的可敬的老师。1979年,启功先生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按政策要补给他一笔工资(每月30元),可他在给友人的信中一再表示这些钱他没有用,还是希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捐献以供现代化之需矣”。

中国历来非常重视师承关系,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很好传承的一个关键。启功先生虽然中学未毕业即被迫辍学,但他除了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外,在年轻时即师从戴绥之先生学古文,后又师从著名画家贾羲民、吴镜汀学绘画,后又受教于陈援庵先生。他对自己的恩师陈垣先生的深挚情感也是人所共知的,在“文革”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不止一次冒着危险去老校长家中探望:老校长逝世后,他念想成梦,在日记里有非常感人的记述。他始终不渝地将这些老师的常识、技能与人品贯彻到自己对学生的教导之中,又将在香港义卖书画之款项悉数捐出成立以老校长书斋名命名的“励耘奖学助学金”。

我常讲,现在我们这些后辈晚生能有一点知识,有一点成绩,那都是老师们辛勤教育的结果。如果说现在我们年轻的学子有所欠缺,首先不能责怪他们,而恰恰是我们应该自责,没能把我们的老师教给自己的东西很好地传授给年轻人,说明我们还称不上是好老师的合格学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