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陈平渡江引发的感悟:炫耀也需挑地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过一本有插图的《白话世说新语》,内中《陈平渡江》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我读了就特别喜欢。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足智多谋。有一次他乘船渡江,不期然间发现船夫有杀人劫财之心,就装作不经意地把上衣脱了,帮船夫撑篙。船夫见他身上没有财宝,也就息了杀心,把他平安地送过江去了。
这故事的内蕴,我当时也讲不出一二三四,但心里却似乎领悟到了什么。
解放初,北京哈德门的瓮城拆了后,在城门两边又开了两个门洞,原来护城河内的月墙一带修成了漂亮的街头公园。一天晚饭后,我和几个邻居小孩跑那里去捉迷藏玩。先选定一棵树作“家”,捉人的孩子曲肱遮眼伏树干而立,我们其他孩子就散开各寻隐蔽处藏了。我蹲在一丛灌木下,忽然想起陈平的故事来,便灵机一动,大模大样地站起来,和散步的人们一起在园里蹓达,眼睁睁看那捉人的孩子东寻西索地只顾往旮旯暗处找,我几乎与他擦肩而过,他竟连一眼都没看我。哈哈,我第一个跑回“家”了!
后来我想,陈平渡江为什么会激发我捉迷藏的灵感呢?二者相通的理蕴应当在于:己方都要以某种行为动作,打消对方把我作为其实现目的的对象的念头,从而自我保护。我儿时读此故事时,并没有刻意深究其理,然其理已潜移默化地入我心中。这当是读书获智的上乘途径吧!随着年龄增长,读书求知的目的性强了,有意地求甚解、探幽发微,这样的悟径,我觉得比起童年读书的不究而悟,终落一等。
读书时,如果忽觉书中的话恰与自己的经历、感受发生共鸣,就会得到很强的开示与慧悟。我读唐太宗写的《陆机传论》中“炫美非所,罕有常安”两句,就一下子想起1970年我当小学教员时的一件事:时在“文革”中,竟看见一本没了封皮的民国版《辞海》。我捡起来,脱口说了一句:“我的一点儿学问呀,都是从这儿得来的。”哪料顿时遭到一个同事的讥讽:“你能有什么学问啊?”冷笑中,透着说不出是嫉妒还是鄙视的味道。面对当时正属春风得意的人物,我默默地什么也没说,心想,我真是“炫美”得不是地方啊!既非炫美之所,必有妒人怀美之徒在,所以亦必令处非所而炫美者,轻则落于尴尬之境,重则“罕有常安”了。大至国家,小至个人,在特定环境中,行韬晦为古人所尚,非无因也。这也算得是从古人那里汲取的一点智慧吧。
作者简介:
钱世明,经学家、诗词家、小说家,有“文坛多面手”之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