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收藏栏目砸"赝品"争议未息 谁来鉴定鉴宝专家?(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最近,正在展出的首都博物馆和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的“ ‘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遭遇“中枪” ,“错砸真文物”的质疑引发文博界、收藏界及社会广泛热议。真品和赝品同场PK,“赝品”是否已“验明正身” ?
当赝品现身,砸!还是不砸?这些颇具争执的话题无疑值得讨论。
对雅事动粗“何必呢” ?
据报道,此事件一出, 8月21日,北京市文物局就立即组织4位专家对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30余件“赝品”进行了鉴定,最终得出一致结论: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参与此次鉴定的专家之一、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春城表示,所有展品都是经过认真鉴定的,不可能拿有争议的东西来做展览,展览的初衷是普及文物知识,提高收藏爱好者的收藏鉴赏水平。
对于这样的展出目的谁都不会提出疑问,业界持不同意见的关键在于赝品到底该不该被砸掉。“我一向不同意这样的做法。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知宴如是说。在他看来,赝品也是艺术品,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还会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就算当做对比资料同样是很好的教材,何必要砸它呢” ?
此外,他指出,任何专家都不是神仙,不能确保对每件器物都能做出准确判断,况且很多藏品的鉴定过程需要多次反复研究才能确定,不同人在得出的鉴定结果上存在争议也是十分正常的。所以,对待赝品应该慎之又慎,简单地一砸了事,不能不说是一种草率之举。如果错把真品当“赝品”砸了,还可能会涉及毁坏文物的嫌疑,造成国家文化遗产的损失。
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手段来对待高雅的文物鉴定,也是一些人的观点。一位古玩商说,鉴赏把玩文物由来已久,同好聚在一起,凭借各自的眼力、学识互相切磋,“吃仙丹”的自然乐呵,“交学费”的难免沮丧,这其中更是成就了诸多佳话轶闻,是件体现心情和悟性的雅事。仅仅用砸这一破坏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只能说是糟蹋了这门学问、误会了这种嗜好。
万一砸错了怎么办?
此次事件中,一位文物鉴赏家兼藏家称,自己一件被砸的元青花瓷器是真品,并强调“花58万元收的” ,“会去牛津大学做鉴定” ,尤其是那句“一锤子给砸了,谁不心疼啊” ,更是让很多人在感到惋惜之余,不禁发问:万一真砸错了,那该怎么办?维权、打官司,胜算又有多大?
据了解, 《天下收藏》栏目组和每位参与节目的收藏人士都签订了“生死状” ,藏品一旦被认定为赝品,则同意现场砸毁。那么,这份“生死状”具备怎样的法律效应?对此,记者咨询了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翟格民。他认为,如果砸错,收藏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鉴定有难度。“如果被砸毁的藏品确属赝品,即使收藏者后悔、心疼也于事无补,因为已经签署了同意砸毁赝品的协议,则不能对砸赝品的行为提出异议。但如果被砸的藏品不是所谓的‘赝品’ ,而是的的确确的真品,则藏品持有人完全可以要求栏目组或者是电视台赔偿损失。 ”
翟格民解释说, 《天下收藏》栏目组要砸的是赝品,如果错砸真品,则属于明显的违约行为,应该承担违约责任,并承担因其违约行为给藏品持有人造成的损失。当然,藏品持有人如果要求赔偿,则必须能够证明被砸的艺术品是真品而不是赝品。如果诉讼,还需要进行司法鉴定。不过,艺术品鉴定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最终不能鉴定被砸藏品究竟是否为真品,则藏品持有人将很难维权。
法律界人士进一步指出,砸赝品并非净化艺术品市场的良策。 《天下收藏》节目之所以要将其认定为“赝品”的藏品现场砸毁,除了借此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之外,当然还包含消除赝品、打击赝品、净化艺术品市场的希冀。艺术品收藏市场的鱼龙混杂,使得不少藏友上当受骗甚至倾家荡产,该栏目组希望通过节目惊醒一些盲目收藏的人士,不乏良苦用心。但是,冒着错砸真品的危险而追求净化市场,只能是南辕北辙。有利益驱动,造假是不可能停止的。真正要净化艺术品市场,需要的是制度的规范、法律的防范,如建立完善的艺术品鉴定制度、交易制度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